[发明专利]一种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56335.5 | 申请日: | 202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1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圳;陈彤善;贺辛亥;张亮;任研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22F1/18;B82Y30/00;B82Y40/00;G01N21/65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曾庆喜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纤维 结构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碳纳米球溶液;然后通过多次生长的方法在碳纳米球周围生长金纳米纤维;步骤2:取碳纳米球溶液,加入水中超声分散,再加入12.5mM氯金酸溶液,进行超声分散,加入10mM硼氢化钠溶液,继续超声分散,然后离心洗涤,得到第一溶液;步骤3:取第一溶液,加入氯金酸溶液,超声分散,加入10mM硼氢化钠溶液,超声分散后离心洗涤,得到第二溶液;步骤4:将第二溶液重复步骤3的操作两次,得到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本发明通过一种对于微小应力应变易变形的三维微纳结构,来提高光电传感器的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光电传感器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柔性电子传感领域而言,柔性电子材料的发展为智能电子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中,最成熟的柔性电子材料有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如金纳米线(Gong S,Schwalb W,Wang Y,et al.Awearable and highlysensi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ultrathin gold nanowires[J].Naturecommunications,2014,5(1):1-8.);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如石墨烯(Huang T,He P,Wang R,et al.Porous Fibers Composed of Polymer Nanoball Decorated Graphene forWearable and Highly Sensitive Strain Sensors[J].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2019,29(45):1903732.),碳纳米管(Roh E,Hwang B U,Kim D,etal.Stretchable,transparent,ultrasensitive,and patchable strain sensor forhuman-machine interfaces comprising a nanohybrid of carbon nanotubes andconductive elastomers[J].ACS nano,2015,9(6):6252-6261.)。但是,这些柔性电子材料都具有完整的导电网络结构,对于微小应力应变很难使导电网络发生改变,致使柔性电子传感器对于微小应力应变时灵敏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目前光电传感领域对于微小应力应变时灵敏度很低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聚苯乙烯球进行水热碳化,得到聚苯乙烯球溶液,取聚苯乙烯球溶液15~25ml放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反应釜置入170~190℃的烘箱中反应8~15h,得到碳纳米球溶液;
步骤2:取0.1~1ml步骤1得到的碳纳米球溶液,加入3~5ml水中超声分散,再加入12.5mM的氯金酸溶液0.1~10ml,超声分散1~10min,然后逐滴加入10mM的硼氢化钠溶液0.1~10ml,超声分散10~20min,然后离心洗涤2~5次,得到第一溶液;
步骤3:取2~8ml步骤2得到的第一溶液,加入0.1~8ml的氯金酸溶液,超声分散1~10min,逐滴加入0.1~8ml的硼氢化钠溶液,超声分散10~20min后离心洗涤2~5次,得到第二溶液;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第二溶液重复步骤3的操作两次,得到3D碳纳米球@金纳米纤维微纳结构。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中,聚苯乙烯球溶液是将苯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得到的
步骤3中,第一溶液的取量控制为2~6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未经西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63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