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河湖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57357.3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2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涛;范亚民;向莹;高宏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控环境(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121;C02F11/12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丽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彭丽芳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湖底 处理 处置 技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河湖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包括四个阶段,阶段1:河道(湖泊)底质采样检测分析;阶段2:河道(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阶段3:河道(湖泊)底泥处理技术;阶段4:河道(湖泊)底泥处置技术,进而提出一套成熟的一种适用于河道(湖泊)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取处置后的底泥做检测,并与相关标准对各指标的要求做对比,经上述工艺流程处理后的底泥,经检测压实度约85%、含水率约65%、有机质含量约10%,同时,对底泥做浸出试验,结果显示各化学指标浸出试验均为N.D(未检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湖泊)底泥处理处置领域,具体是一种适用于河湖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底泥是河道(湖泊)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污染是指当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中部分污染物通过沉淀或颗粒物吸附蓄存在底泥中,累积于底泥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通过与上覆水体间的物理、化学、生物交换作用,重新进入到上覆水体中,成为影响水体水质的二次污染源。
河道(湖泊)底泥污染整治既是难点,也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河湖底泥污染整治有多种措施,包括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底泥异位修复技术。其中,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原位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主要有原位掩蔽技术、原位化学处理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即疏浚,是指疏浚后再进行固化填埋或物理、化学、生物处理。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河湖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通过对河道(湖泊)底质采样检测分析(阶段1)、底泥污染治理技术分析(阶段2)、底泥处理技术分析(阶段3)、底泥处置技术分析(阶段4),提出一套成熟的针对河道(湖泊)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河道(湖泊)底泥处理处置的技术,包括:
一.阶段1-河道(湖泊)底质采样检测分析
河道(湖泊)底质采样点位通常在水质采样正下方,应避开河床冲刷、底质沉积不良及水草茂盛、表层底质易受扰动的地方,采样点一般设在主要河道(湖泊)及污染源排放口与湖(库)水混合均匀处。底质采样量通常为1kg~2kg,样品中的砾石、贝壳、动植物残体等杂物应予剔除。较深水域一般用掘式采泥器采样,浅水区或干涸河段用塑料勺或金属铲等采样。
底泥从垂直方向根据污染程度分为污染底泥层、污染过渡层和正常湖泥层。泥样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报告确定河道(湖泊)底质性质,为治理阶段2、阶段3及阶段4提供依据和支撑,进而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河道(湖泊)底泥处理处置技术。
二.阶段2-河道(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
河道(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原位修复技术
(1)原位掩蔽技术
是在受污染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如未污染的底泥、沙、砾石、人造地基材料),隔离污染底泥与水体。
(2)原位化学处理技术
是向受污染沉积物中投加化学药剂(如氧化剂、还原剂)等,以启动或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减少底泥污染物迁移,控制底泥污染。
(3)原位微生物处理技术
是利用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原生动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或植物根系区微生物的吸收、代谢以降低或消除污染物毒性;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天然的或经驯化的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水解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CO2和H2,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控环境(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清控环境(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73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