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射式光栅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59720.5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4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巫孟良;李力强;李康辉;吴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濠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2 | 分类号: | G01B11/02;G02B5/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优赛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1 | 代理人: | 刘斌强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光栅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反射式光栅尺,包括有光源、镜头、主光栅尺、副光栅尺和接收单元,所述主光栅尺上设有第一光栅条纹,所述副光栅尺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光栅条纹相对应的第二光栅条纹,所述接收单元与副光栅尺为相对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镜头上,所述第一光栅条纹包括RI码道和增量码道,RI码道依次包括第一不反光区、增量码道区、第一反射区、增量码道区、第一不反射区、增量码道区、第二反射区、第二不反光区,接收单元上对应RI码道位置设有接收区,所述接收区依次包括Z+信号区、A+信号区、B+信号区、A‑信号区、B‑信号区、Z‑信号区。本发明优点在于:主光栅与副光栅距离拉远至菲捏尔焦面,RI信号依然强且RI触发位置精准的反射式光栅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栅尺,具体涉及一种反射式光栅尺。
背景技术
光栅尺也称为光栅尺位移传感器(光栅尺传感器),是利用光栅的光学原理工作的测量反馈装置。光栅尺经常应用于数控机床的位置闭环伺服系统中,做直线位移的检测。此伺服系统需得到机械的绝对座标,一般需有RI(Reference Index)的参考位置。
反射式光栅尺是光栅尺的其中一种,常用于安装受限或需要高速移动的工作台间。一般光栅尺因为光信号的关系,副光栅与主光栅间距需在45微米以内,此时需用轴承来保持间距;因此工作台的相对运动就受到限制,且会因轴承滚动磨擦力带来回程差问题。解决方法是,利用莫尔条纹成像原理,在菲捏尔焦面处放上副光栅,但是因为在菲捏尔焦面上放上副光栅,此时副光栅上的RI信号因距离增常会变弱;若加大RI侦测面积,又会引发RI触发位置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主光栅与副光栅距离拉远至菲捏尔焦面,RI信号依然强且RI触发位置精准的反射式光栅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射式光栅尺,包括有光源、镜头、主光栅尺、副光栅尺和接收单元,所述主光栅尺上设有第一光栅条纹,所述副光栅尺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光栅条纹相对应的第二光栅条纹,所述接收单元与副光栅尺为相对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镜头上,所述第一光栅条纹包括RI码道和增量码道,RI码道依次包括第一不反光区、增量码道区、第一反射区、增量码道区、第一不反射区、增量码道区、第二反射区、第二不反光区,接收单元上对应RI码道位置设有接收区,所述接收区依次包括Z+信号区、A+信号区、B+信号区、A-信号区、B-信号区、Z-信号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增量码道和增量码道区为等间距的光栅条纹,间距为P=1个透光条纹长度+1个不透光条纹长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主光栅尺上RI码道的第一反射区和第一不反射区长度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主光栅尺与副光栅尺之间的距离其中n=1,2,3...;P为增量码道光栅条纹间距pitch,λ为LED灯光波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接收单元与所述副光栅尺分开制作或制作合为一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光源为LED光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镜头为非球面镜,所述光源经过所述非球面镜输出平行光。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RI码道的增量码道区为若干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RI码道的第二反射区长度大于或等于RI码道的增量码道区长度之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第一不反光区、所述第二不反光区、所述第一反射区、所述第一不反射区、所述第二反射区反向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选择:所述RI码道的三个增量码道区合成为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濠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濠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97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跨网络运输客户端定时信息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