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发动机电机轴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0526.9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2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朱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鑫和利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02 | 分类号: | F16C3/02;H02K1/22;H02K1/32;H02K9/00;B23P1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机轴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电机轴及其加工方法,包括转动轴体,所述转动轴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作为电机输出端,且所述转动轴体内开设有冷却腔;所述第一连接端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开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一连接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均安装转动接头,且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接入循环冷却介质。本发明其具有增强冷却介质散热作用的效果,提高了其电机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电机轴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电机转子是电机中的旋转部分,通常电机中的电机轴随电机的运转而转动,从而将动力转动输出。但是,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没有及时散失,将会对电机的性能产生影响。
目前,公告号为CN104092333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爆电机用冷却轴结构,将轴分为外轴、内轴、轴筋,冷却介质由介质口A进入内轴中心孔中流入内轴前端,穿过内轴到达另一端后,流入到内轴外壁、轴筋和外轴内壁构成的空间中,最终从外轴B的处冷却介质口流出,形成流通水道,起到冷却防爆电机的作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冷却轴结构内通入冷却介质时,冷却介质位于所述轴筋与外轴内壁形成的空间内,当冷却轴转动时,冷却轴内的冷却介质随之转动,冷却介质无法环绕冷却轴的轴线流动,故而冷却轴内的冷却介质无法充分冷却冷却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电机轴,其具有增强冷却介质散热作用的效果,提高了其电机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发动机电机轴,包括转动轴体,所述转动轴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作为电机输出端,且所述转动轴体内开设有冷却腔;所述第一连接端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开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一连接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均安装转动接头,且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接入循环冷却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电机轴工作时,转动轴体转动,此时循环冷却介质通过第一连接端的第一连通槽进入转动轴体内的冷却腔内,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端内的第二连通槽排出,从而吸收了转动轴体上的热量,加强了转动轴体上的散热效果,此外,冷却介质的主要运动为沿转动轴体的轴线的流动,由于冷却介质具有惯性,而转动轴体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从而使得冷却介质与转动轴体之间产生绕转动轴线的相对转动,从而使得冷却介质与冷却腔的弧形内壁各处充分接触,增强了冷却介质对转动轴体的散热作用,提高转动轴体对电机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轴体为分体式,且所述转动轴体包括相互焊接固定的第一半轴以及第二半轴。
在常用的电机轴中,转动轴体的直径通常大于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的直径,为保证散热均匀,转动轴体、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的壁厚需保持一致,故而冷却腔的内径大于第一连通槽的内径以及第二连通槽的内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轴体由第一半轴以及第二半轴焊接形成,使得冷却腔得以在焊接工序前开设,避免出现由于冷却腔内径大于第一连通槽内径以及第二连通槽内径而导致无法加工冷却腔的情况。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冷却腔内固定有沿所述转动轴体轴线螺旋延伸的螺旋叶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电机轴在工作时,转动轴体转动,带动了冷却腔内的冷却介质,使得靠近冷却腔内壁的冷却介质具有沿转动轴体轴线流动的作用,从而加快了冷却介质的流动,此外,当电机的转速加快时,电机轴的转速加快,转动轴体上螺旋叶片的转动速度加快,使得螺旋叶片对冷却介质的推动作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转动轴体对电机的散热作用,具有根据电机功率调节散热效率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鑫和利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鑫和利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05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