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氧化应激指标计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8632.1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2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方贻儒;陈俊;牛志昂;吴晓慧;阳璐;朱云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 |
主分类号: | G16H50/20 | 分类号: | G16H50/20;G16H50/30;G16H50/7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氧化 应激 指标 计算 障碍 发病 风险 概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判断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基于氧化应激指标计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的方法,首先预处理模块获取氧化应激指标数据集,并根据性别进行分组;其次数据‑分数处理模块对每一项数据进行分数化处理,获得数据‑分数表;然后分数整合模块进行分数求和计算,将求和结果传输到概率换算模块,进行总分‑概率换算处理,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值,本发明可以直接利用常规临床检测指标对患者进行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可以直观的看到患者的发病风险,从而缩短诊疗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疗方案的准确性,而且本发明使用简单,可以实现患者的自我分流,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疾病预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判断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基于氧化应激指标计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以情绪高低起伏为主要特征慢性、复发性的重性精神障碍。它的诊断较为困难,情绪状态主要包括(轻)躁狂发作期、抑郁发作期、混合状态发作期、环性情感期和缓解期,其中抑郁发作期是患者最常见的疾病状态。该阶段病程的临床表现与抑郁症相似,目前临床实践中精神科医师通过临床访谈进行诊断,主观性较强,且该疾病缺乏明确的生物学标记物,导致难以和抑郁症相鉴别。欧美相关研究显示,首次出现肯定的双相障碍临床症状后,平均要经过8年才能得到确诊;现症双相障碍患者中,69%曾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滥用等。国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心境障碍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但常被各科医生所忽略或不能有效识别,误诊或漏诊明显。即使三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对双相障碍的漏诊率也超过20%。自从国内2007年发布第一版《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以推动规范化治疗,临床诊断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国际水准和现实需要还有相当差距。
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发起双相障碍诊断现状调查,在全国13家精神卫生机构(6家综合医院精神科、7家精神专科医院)纳入1487例年龄16-65岁,符合DSM-IV或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并按照抑郁症治疗原则治疗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后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为诊断工具重新诊断,结果显示双相障碍及其亚型双相障碍I型、II型被误诊为抑郁症的比例分别为20.8%、7.9%和12.8%。
相关早期诊断双相障碍的生物学标记物研究主要集中于血液学、遗传学、影像学等基础研究,且结果不一致,导致这些研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尚有距离,故现有判断双相障碍患者多数还是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精神访谈结果,缺少实际的生物指标检测的支撑,因此,设计一种可以在实际临床进行简单应用且可以降低误诊率、实现早期识别双相障碍的计算发病风险概率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突破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可以在实际临床进行简单应用且可以降低误诊率、实现早期识别双相障碍的计算发病风险概率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了基于氧化应激指标计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S1预处理模块获取外部实际数据集,即年龄、性别及氧化应激指标数据集,并根据性别进行分组,分别存储在内存储器一、内存储器二中;
S2数据-分数处理模块调取内存储器一、内存储器二中的数据集,对每一项数据进行分数化处理,获得数据-分数表;
S3分数整合模块提取数据-分数表,进行分数求和计算,将求和结果传输到概率换算模块,进行总分-概率换算处理,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值;
S4结果显示模块提取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值在显示屏上进行显示。
进一步的,氧化应激指标数据集为临床常规生化检验数据,且均为横断面数据,具体为直接胆红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乳酸脱氢酶、尿酸、前白蛋白、血糖、白细胞、促甲状腺激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未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86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