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润滑油再生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74951.3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5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燕;金智慧;徐剑桥;李雪;赵佑铭;冀媛;刘鑫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弘顺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C1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地址: | 21119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再生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润滑油再生装置,包括依序设置的油水分离器、膜错流分离器、催化加氢反应器、气液分离器和精馏器,油水分离器用于废润滑油的杂质分离,油水分离器出来的油通过膜错流分离器进行膜错流过滤,膜错流分离器出来的膜渗透液进入催化加氢反应器进行催化加氢,反应产物进入气液分离器分离得加氢后的油和残留油渣,加氢后的油经蒸馏器获得轻质油和各种黏度Ⅱ/Ⅲ类基础油,分离出的油渣经过吸收塔吸收酸脱除。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废润滑油再生方法。本发明通过膜错流过滤去除废润滑油中大部分杂质,再加氢脱氧、脱硫、脱氯、脱氮,大大提高了废润滑油的总收率;膜留余液作沥青产品直接出售,相比于传统加氢工艺,饱和烃含量、黏度指数更高,硫含量更低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润滑油再生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废润滑油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领域,对工业废润滑油进行再生的方法,通常是粗滤、再分离,现有公开的专利如下:
CN201310190190.3一种对废润滑油净化再生的膜处理集成工艺,通常采用自然沉降,采用极性有机溶剂抽提处理,再分离过滤,该发明采用了金属膜过滤,但依然采用白土脱色,前处理复杂、工艺流程较长,固废白土渣依然是危废,难以处理。
CN200810024948.5一种净化废润滑油的方法,废润滑油经过粗滤后,将废润滑油加热到50-150℃,然后将加热后的废润滑油输入装有改性陶瓷膜的膜组件中进行分离,虽然对陶瓷膜进行改性,但膜过滤通量较低,清液色泽依然较深,无法达到基础油要求,很难做到大范围推广。
传统精馏工艺能耗较高,直接加氢胶体和金属,易导致催化剂中毒和失活,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润滑油再生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废润滑油再生方法,再生工艺流程短、效率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润滑油再生装置,包括依序设置的油水分离器、膜错流分离器、催化加氢反应器、气液分离器和精馏器,油水分离器用于废润滑油的杂质分离,油水分离器出来的油通过膜错流分离器进行膜错流过滤,膜错流分离器出来的膜渗透液进入催化加氢反应器进行催化加氢,反应产物进入气液分离器分离得加氢后的油和残留油渣,加氢后的油经蒸馏器获得轻质油和各种黏度Ⅱ/Ⅲ类基础油,分离出的油渣经过吸收塔吸收酸脱除。
进一步的,所述膜错流分离器中进料液流动方向与过滤膜表面平行。
一种废润滑油再生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废润滑油加热到50-100℃,通过油水分离器重力差进行油、水、机械杂质分离;
(2)再经膜错流分离器,采用孔径1-300KDa的膜错流过滤出胶体、积碳、金属、大分子沥青质、盐分、大分子添加物;
(3)将膜渗透液加入催化加氢反应器,在氢:油体积比200-800:1、温度 100-500℃、反应压力4-18MPa、空速比为1:1.2-5进行催化加氢;
(4)膜的留余液作为沥青原料;
(5)加氢后油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分离的油经精留器蒸馏获得轻质油和各种黏度Ⅱ/Ⅲ类基础油,分离的气体进入吸收塔加入碱液吸收酸生成盐;
(6)向基础油中加入性能添加剂进行调配,即得到润滑油成品。
进一步的,步骤(1)中的分离可以通过沉降、折流沉降或离心进行三项分离。
进一步的,步骤(2)中的膜过滤为错流过滤,材质为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为陶瓷、碳化硅、金属或氧化硅,有机材料为PVDF或PTFE。
进一步的,步骤(3)中,加氢工艺为间歇式或连续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弘顺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未经南京弘顺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49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