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79108.4 | 申请日: | 202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2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彭二宝;杜少朴;王易木;董雨;余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N2/50 | 分类号: | B60N2/50;B60N2/54;B60N2/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坤伦厚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7 | 代理人: | 汪贺玲 |
地址: | 47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减震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与座椅形状相同的夹板,所述夹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软垫;所述夹板的底部固定有数个第一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的另一端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在夹板底部且底部开设有条形槽的上活动板和一端伸进所述条形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底板上的下活动板,伸进所述条形槽内的下活动板的端面通过弹簧与所述条形槽的底部固定。本发明采用双层结构来使座椅达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并且还能调节汽车后排的使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汽车座椅是汽车中一个重要的、直接与驾乘人员相关联的部件。汽车座椅的舒适度是汽车座椅设计过程中较为关键的因素。现有的汽车座椅都安装有减震装置,以缓解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振动给驾乘人员带来的不舒适感。然而,即使汽车座椅上均安装有减震装置,但是汽车在过障碍物或减速带时,汽车后座的颠簸感还是会很强烈,减震装置所达到的减震效果不佳。
而且,当驾乘人员调节驾驶位或副驾驶座椅的倾斜度时,会缩小汽车后座所在的空间,导致汽车后排非常拥挤,从而影响后排乘客乘车的舒适感。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的双层减震装置,并能够调节汽车后排的使用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采用双层结构来使座椅达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并且还能调节汽车后排的使用空间。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与座椅形状相同的夹板,所述夹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软垫;所述夹板的底部固定有数个第一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的另一端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在夹板底部且底部开设有条形槽的上活动板和一端伸进所述条形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底板上的下活动板,伸进所述条形槽内的下活动板的端面通过弹簧与所述条形槽的底部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软垫、夹板包覆在座椅套内、且所述座椅套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减震机构设置在夹板的底部、位于所述座椅的两侧,所述夹板的下方、位于第一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活动座椅,所述活动座椅远离座椅靠背的端面与所述座椅套的端面齐平,所述活动座椅的端面固定有拉带。
优选的,所述活动座椅包括平行且对称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通过数个第二减震机构连接,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包覆在棉布层内,所述棉布层外包覆有第二软垫,所述第二软垫远离座椅靠背的端面与所述座椅套的端面齐平,所述拉带固定在第二软垫的端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上支撑板或下支撑板靠近其四角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在上支撑板底部且底部开设有凹槽的上活动柱和一端伸进所述凹槽内、另一端固定在下支撑板上的下活动柱,伸进所述凹槽内的下活动柱的端面通过弹簧与所述凹槽的底部固定。
优选的,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板面上通过第三减震机构连接;所述第三减震机构包括两个相互铰接并有一定角度的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相对应的杆面上固定有扭簧。
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板的底部、靠近所述第二软垫的端面垂直固定有支板,所述支板穿过所述棉布层和第二软垫,所述支板的底端靠近汽车的内底部。
优选的,所述底座和座椅与后备箱相离,所述底板与底座滑动设置,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截面为U型的U型通道,所述U型通道的长度小于底座的长度、且由后备箱向所述支板方向设置,所述U型通道内设置有使所述座椅在底座上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91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