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0443.6 | 申请日: | 202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44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崔锺武;金成基;高建峰;刘卫兵;孔真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10B12/00 | 分类号: | H10B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佟林松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于所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沟槽;埋入式栅堆叠,埋入式栅堆叠填充沟槽的下部;埋入式栅堆叠具有朝沟槽底部方向凹陷的顶表面。本申请的埋入式栅堆叠具有朝所述沟槽底部方向凹陷的顶表面,减小了埋入式栅堆叠(Gate)与源/漏区(S/D)之间的重叠部分,减少了GIDL电流,提高现有的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朝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单元的设计也必须符合高集成度及高密度的要求。由于存储半导体器件高度集成,因此使用了埋入式沟道阵列晶体管(Buried Channel Array Transistor,BCAT),这样可以延长沟道(Channel),减少因短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SCE) 引起的漏电流,以克服短沟效应并且减小晶体管的尺寸。
然而,随着DRAM尺寸的不断缩小,引发驱动(Drive)电流减少以及静态功耗的泄漏电流现象逐渐显现,其中泄漏电流主要包括亚阈泄漏电流、栅泄漏电流以及栅感应漏极漏电流(gate-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当电路中器件处于等待状态或关态时,GIDL电流在泄漏 电流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由于栅电极(Gate)与漏极(Drain)制作时会存在重叠区域,重叠区域下方会出现一定的GIDL漏电,导致直接隧穿效应或带-带隧穿效应(DirectTunneling或Band to Band Tunneling)的增加,进而减少DRAM的刷新时间(RefreshTime)。
发明内容
本申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制备方法,以减少半导体器件的GIDL电流,提高现有的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半导体衬底,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沟槽;
埋入式栅堆叠,所述埋入式栅堆叠填充所述沟槽的下部;
所述埋入式栅堆叠具有朝所述沟槽底部方向凹陷的顶表面。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半导体衬底;
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沟槽;
在所述沟槽的下部形成埋入式栅堆叠,
所述埋入式栅堆叠具有朝所述沟槽底部方向凹陷的顶表面。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沟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在图1所示的结构上形成栅极氧化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在图2所示的结构上形成栅极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结构上形成多晶硅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在图4所示的结构上形成第四介质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在图5示出的结构上去除部分第四介质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在图6示出的结构上氧化多晶硅层、形成上栅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对图7的结构形成第二介质层、第三介质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04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