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举升锁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1521.4 | 申请日: | 202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7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腊梅;李旺;何张强;张根烜;关宏山;钱海涛;钱江蓉;王晓红;王振收;徐非骏;李俊英;吴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M11/26 | 分类号: | F16M11/26;F16M11/16;B60Q9/00;B63B4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亚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锁定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举升锁定机构,包括支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升降驱动机构、升降台、上锁定机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支架及升降台上,所有铰接轴在垂直于铰接轴的竖直面内的投影位于一虚拟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上;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其活动端连接至第一连杆或者第二连杆或者升降台上;上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定位销驱动机构,定位销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设置定位销,上锁定机构至少设置两组,其中至少有一个定位销与剩余的定位销垂直设置,升降台上设置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升降台升起后,定位销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雷达举升机构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确保雷达可进行高精度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举升锁定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雷达的机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车载、舰载式雷达以其较高的机动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雷达需要满足各种运输工况的要求,结构上具有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国内外的转台、天线举升机构从结构形式上主要有垂直升降式和折叠式两种。垂直升降式在车体长度方向上占用空间小,稳定性和刚度差,并要求有特殊的加工工艺,设计和加工比较困难,难以应用在高度方向受限的场合。折叠式机构,架设时间短,设计加工简单,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刚度;但是,受风载、车体振动或舰船的摇摆影响,现有技术中折叠式举升机构因不可避免的安装间隙无法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导致这类雷达无法进行高精度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雷达举升机构无法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进而导致雷达无法进行高精度测量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自动举升锁定机构,包括支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升降驱动机构、升降台、上锁定机构;
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支架及升降台上,第一连杆上铰接点间的连线平行于第二连杆上铰接点间的连线,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铰接轴平行,且所有铰接轴在垂直于铰接轴的竖直面内的投影位于一虚拟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上;
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其活动端连接至第一连杆或者第二连杆或者升降台上;
所述上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定位销驱动机构,定位销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设置定位销,上锁定机构至少设置两组,其中至少有一个定位销与剩余的定位销垂直设置,所述升降台上设置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升降台升起后,定位销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
本发明中的一种自动举升锁定机构在实际应用时,升降驱动机构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配合带动升降台升至特定位置,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作用下,升降台角度保持不变(如保持水平),其升至特定位置后,定位销驱动机构带动定位销伸出,定位销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由于定位销之间垂直设置,因此,不同的定位销之间配合即可实现对升降台不同自由度的限制,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因受安装间隙、风载、车体振动或舰船的摇摆等因素的影响,进而能够使得雷达举升机构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进而确保雷达可进行高精度测量。
优化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楔面,升降台上设置与第一定位楔面配合的第二定位楔面,升降台落下第二定位楔面与第一定位楔面配合实现定位。第二定位楔面与第一定位楔面配合能够确保升降台落在预定的位置,防止错位,影响整体结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升降台移动,避免其受颠簸等影响而发生错位。
优化的,还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下锁定机构,下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拉环驱动机构,拉环驱动机构的活动端铰接设置拉环,所述升降台上设置与拉环配合的拉钩,升降台落下拉环与拉钩配合实现升降台固定。
当升降台落下时,拉环驱动机构带动拉环伸出,然后将拉环挂在拉钩上,拉环驱动机构拉动拉环,即可实现将升降台锁定,进而防止升降台随意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15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交汇图法识别岩性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用于汽车内饰板的烘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