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82209.7 | 申请日: | 2020-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1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孙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丽华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L53/302;H04W4/02;G08B21/24;G08B3/10 |
代理公司: | 东莞卓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29 | 代理人: | 汤冠萍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功能 充电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包括底板组件,充电桩本体,顶盖,散热组件,预警组件和红外测距传感器,通过设置预警组件和红外测距传感器,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周围物体与充电桩本体之间的距离,数据采集器采集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的距离值,当采集到的距离值达到设定值时,可以认定有物体要撞击到充电桩本体,微处理器控制蜂鸣器发出报警提示,提示周围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碰撞充电桩本体的发生,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寿命,且提高充电桩的安全性能;通过设置散热组件,导热板和聚热板对充电桩本体运行过程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将热量传导到散热箱内,散热风扇对导热板进行散热,提高热量的散失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随着电动汽车的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为电动汽车配备充电桩以供电动汽车充电使用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一种必备需求,然而充电桩大部分安装在汽车维护站、小区、或者是停车场等无人管理的区域,容易出现碰撞损坏的现象,降低充电桩的使用寿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急需研制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且便于市场推广与应用。
为此,提出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设置的预警组件和红外测距传感器,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周围物体与充电桩本体之间的距离,数据采集器采集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的距离值,当采集到的距离值达到设定值时,可以认定有物体要撞击到充电桩本体,微处理器控制蜂鸣器发出报警提示,提示周围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碰撞充电桩本体的发生,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寿命,且提高充电桩的安全性能,设置的GPRS通讯器,当采集到的距离值达到设定值时,GPRS通讯器通过无线信号为用户发送信息,提示用户充电桩处于不安全的情况,便于用户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安全情况的发生,设置的散热组件,导热板和聚热板对充电桩本体运行过程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将热量传导到散热箱内,散热风扇对导热板进行散热,提高热量的散失速度,相比采用内置散热风扇进行充电桩本体的散热作业,提高充电桩本体的散热效率,且保证充电桩本体的密封性能,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装置,包括底板组件,充电桩本体,顶盖,散热组件,预警组件和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充电桩本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组件内部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顶盖通过螺栓固定在充电桩本体的上方;所述散热组件采用两个,且散热组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充电桩本体两侧的上方;所述预警组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充电桩本体一侧的下方;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采用四个,且红外测距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充电桩本体四周下方的中间位置,该红外测距传感器通过导线与市电电性相连。
优选的,所述底板组件包括底板,栏杆和加强杆,所述栏杆采用多个,且栏杆通过螺栓均匀固定在底板上方的边缘;所述加强杆采用多个,且加强杆通过螺栓均匀固定在栏杆之间,该加强杆的尺寸与栏杆的尺寸匹配。
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箱,导热板,聚热板,散热风扇,挡板和通孔,所述散热箱采用两个,且散热箱通过螺栓固定在充电桩本体两侧的上方;所述挡板采用通过螺栓固定在散热箱远离充电桩本体的一侧;所述导热板采用多个,且导热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散热箱内部靠近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该导热板的末端位于充电桩本体的内部;所述聚热板采用多个,且聚热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导热板的上下两侧,该聚热板位于充电桩本体的内部;所述通孔采用多个,且通孔开设在散热箱远离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该通孔位于挡板的下方;所述散热风扇采用多个,且散热风扇通过螺栓固定在散热箱内部远离充电桩本体一侧的上下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丽华,未经孙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2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