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信息分发场景下基于属性的多方策略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8083.4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6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夏莹杰;偶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信息 分发 场景 基于 属性 多方 策略 融合 方法 | ||
1.一种车联网信息分发场景下基于属性的多方策略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系统初始化属性集合以及策略制定者群体的置信度集合;
S2.路侧单元对策略制定者群体制定的策略进行预处理,统一策略格式;
S3.路侧单元通过匹配各策略筛选出冲突子策略和未冲突子策略,分别统一冲突子策略中的属性数量用于融合;
S4.路侧单元根据策略制定者群体的置信度以及冲突子策略中的各冲突属性取值进行多方策略融合形成融合子策略;
S5.路侧单元将未冲突子策略与融合子策略合并形成融合后的访问控制策略,并根据所述的访问控制策略进行消息加密,将加密后的密文信息广播至消息接收者;
所述的S3.路侧单元通过匹配各策略筛选出冲突子策略和未冲突子策略,分别统一冲突子策略中的属性数量用于融合,具体如下:
S31.路侧单元将每个策略中的每个子策略与其余策略进行匹配,对于无法完全匹配的子策略,则所有策略中相应的子策略组成冲突子策略组;否则,为未冲突子策略组;
S32.路侧单元分别统一各个冲突子策略组中冲突子策略的属性数量,对于缺乏部分属性的冲突子策略,以∧attr的形式增加该属性,该属性的取值为其值域;冲突子策略组中无法完全匹配的属性为冲突属性;
所述的步骤S4.路侧单元根据策略制定者群体的置信度以及冲突子策略中的各冲突属性取值进行多方策略融合形成融合子策略,具体如下:
S41.路侧单元判断冲突属性是否为离散属性,若是,则进入步骤S42;否则,进入步骤
S43;
S42.路侧单元首先计算冲突离散属性中各取值的置信度将置信度最高的取值作为融合子策略中该属性的取值,然后,进入步骤S45;
其中,为冲突属性中第h个属性取值上的置信度;
n为策略制定者的数量;h为非0正整数;
为第j个策略制定者在第h个属性取值上的置信度;
所述的的计算公式如下:
S43.路侧单元将冲突连续值域属性的值域离散化为K个子区间,计算各子区间的最终取值长度
其中,n为策略制定者的数量,k为整数且1≤k≤K;
为第j个策略制定者在第k个子区间的取值长度;
ωj为第j个策略制定者在该属性的置信权重,计算公式为:
S44.路侧单元计算取值小于的属性范围置信度计算取值大于的属性范围置信度
其中,所述的为第k个子区间左端点的属性取值,为第k个子区间右端点的属性取值,并且小于
n为策略制定者个数;
为第j个策略制定者在第k个子区间上的置信度;
所述的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时,选择端点L为范围边界,否则选择端点R为范围边界,该值域子区间的取值范围为:
最终合并各个子区间,作为融合子策略中该属性的取值,进入步骤S45;
S45.判断是否每个冲突子策略组均完成融合,若是,则进入步骤S5.,否则,进入步骤S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策略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系统初始化属性集合以及策略制定者群体的置信度集合,具体如下:
可信中心初始化属性集合Attr以及策略制定者群体的置信度集合ρSet;
所述的属性集合包含若干个属性attr,每个attr包含属性名和值域;
所述的策略制定者群体共有n个策略制定者;第j个策略制定者的置信度为ρj,其中,所述的0≤ρj≤1;所述的n为非0正整数;j为整数且1≤j≤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策略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策略制定者群体为路侧单元、消息发送者或远程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808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