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硅晶体减薄用复合结合剂砂轮、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9956.3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1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赵延军;王礼华;张高亮;钱灌文;左冬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D3/10 | 分类号: | B24D3/10;B24D3/34;B24D18/00;C22C26/00;C22C32/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王红培;郑园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硅 晶体 减薄用 复合 结合 砂轮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化硅晶体减薄用复合结合剂砂轮、制备方法及应用,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金刚石磨料15‑45%、预合金粉15‑60%、聚四氟乙烯20‑45%、氧化铈3‑15%、润湿剂0.5‑6%。本发明中所用合金体系为Ga‑Cu‑Sn,在合金体系中加入镓低熔点元素,合金粉成型温度低,解决了树脂金属结合剂异相成型的难题。镓金属的加入,发生共晶反应生成高富镓高脆性相β、δ,实现了传统合金体系由硬韧向高脆性的转变,提高结合剂体系自锐性。复合结合剂兼具二者优势,金属结合剂形成骨架提高强度和硬度,树脂粉的存在增加了磨具的弹性,降低磨削过程中的抗冲击性,提升碳化硅片的表面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硬磨料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晶体减薄用复合结合剂砂轮、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以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有更高的饱和漂移速度和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压等突出优点,适合大功率、高温、高频和抗辐照应用场合。世界各国对SiC的研究非常重视,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发展,美国、欧洲、日本等不仅从国家层面上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规划,而且一些国际电子业巨头也都投入巨资发展碳化硅半导体器件。
区别于第一代半导体硅材料硬度低,脆性大的特性,碳化硅晶体材料,莫氏硬度达到9.5,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强度较高,加工难度比较大。常用的树脂结合剂砂轮,由于树脂材料强度低,磨削时砂轮容易崩缺,无法去除工件余量;常用金属结合剂砂轮,由于金属应韧,加工碳化硅时结合剂无法自消耗,持续出刃效果差,不具有自锐性,磨削时容易产生砂轮堵塞,工件烧伤、裂片等问题,无法获得优质的加工质量。随着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结合剂正向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碳化硅晶体减薄用复合结合剂砂轮、制备方法及应用,该砂轮具有树脂结合剂和金属结合剂的优点,可以持续进刀保持锋利性,可以实现碳化硅晶体的减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获得高表面质量的碳化硅晶体。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碳化硅晶体减薄用复合结合剂砂轮,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金刚石磨料15-45%、预合金粉15-60%、聚四氟乙烯20-45%、氧化铈3-15%、润湿剂0.5-6%。
所述的树脂材料聚四氟乙烯具有自润滑作用,在磨削时减少磨擦磨损减小磨削热。所述的聚四氟乙烯为热塑性树脂,可以减小磨削震动作用,提高磨削表面质量。
所述的预合金粉中A镓金属必不可少的,其与铜和锡金属发生共晶反应,生成低熔点脆性预合金粉。
所述结合剂中的氧化铈,在磨削过程中对工件起到抛光作用,可以提高工件表面质量。
所述砂轮的基体为铜基体、钢基体中的一种,且基体有特殊结构设计。
所述的基体结构,有梯形槽,且有24个均匀分布的水孔,有利于提高磨削液进入磨削面,提高磨削过程中冷却散热。
所述金刚石磨料的粒度为400#-2000#。
所述预合金粉由40-60%铜粉、18-35%锡粉和10-25%金属A几种金属制成,其中金属A由铋或银中的至少一种和镓组成,金属A中镓的含量质量分数为50%。
所述预合金粉的处理方法为:将铜粉、锡粉过200#筛五遍,加入金属A,然后将混合物放入行星式球磨机球磨机械混合和细化处理10-20h,即得混合粉;将混合粉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为:以2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260-350℃保温2h,然后以5℃/min升至380-450℃保温5-20h,然后以10℃/min降温至25℃,即得预合金粉。
所述的碳化硅晶体减薄用复合结合剂砂轮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将热处理后的预合金粉和氧化铈放入行星式混料机中球混2h,过200目标准筛3遍得到粘接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99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ICP等离子冷却系统
- 下一篇:管式电解槽组装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