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及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0031.0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7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森野真辉;冈村浩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7/12 | 分类号: | B32B7/12;B32B15/01;B32B37/12;B32B38/18;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板 构件 制造 方法 汽车 车身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及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该金属板构件是多个金属板构件彼此通过树脂粘接剂相互接合而成的。该制造方法包括:经由树脂粘接剂将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叠合的工序;对叠合后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进行压力成型的工序;以及在压力成型的工序之后使树脂粘接剂固化的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及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多个金属板构件彼此通过粘接剂相互接合而成的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金属板构件的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构成汽车车身的中柱(也称为“B柱”)等金属板构件中,为了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化,在主要的金属板构件的一部分接合有加强用的金属板构件。例如,在中柱中,在作为主要的金属板构件的中柱外面板(Center Pillar Outer Panel)的内侧接合有作为加强用的金属板构件的中柱加强件。
作为钢板、铝板等金属板构件彼此的接合,已知利用电阻点焊等焊接、粘接剂来实现的接合。例如,在日本特开平5-50258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制造汽车车身时,通过粘接剂将成型后的钢板构件和铝板构件接合后,对这两个金属板构件彼此进行电阻点焊。
关于多个金属板构件彼此通过粘接剂相互接合而成的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发明人发现了以下的问题。在通过粘接剂将已成型的金属板构件彼此接合的情况下,由于金属板构件的尺寸公差等,通过粘接剂相互接合的叠合面的间隙(即间隔)容易不均匀。若叠合面的间隙变大,则无法得到所期望的接合强度,因此,与叠合面的间隙的不均匀相伴地存在无法稳定地得到所期望的接合强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通过粘接剂相互接合的叠合面的间隙的不均匀,能稳定地得到所期望的接合强度的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经由树脂粘接剂将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叠合的工序;对叠合后的所述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进行压力成型的工序;以及在进行压力成型的工序之后使所述树脂粘接剂固化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中,对经由未固化的树脂粘接剂而叠合的金属板进行压力成型。因此,通过压力成型时的加压,金属板的叠合面的间隙稳定地变小,能使树脂粘接剂均匀地散布在整个叠合面。其结果是:与利用树脂粘接剂将已成型的金属板构件彼此接合的情况相比,抑制叠合面的间隙的不均匀,能稳定地得到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可以是,所述树脂粘接剂是环氧树脂系粘接剂、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丙烯酸树脂系粘接剂中的任一种。能得到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第一金属板构件用于汽车车身的座舱,所述第一金属板构件是经由第一树脂粘接剂将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叠合并进行压力成型,由此将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粘接而成的,
将第二金属板构件用于该汽车车身的缓冲区,所述第二金属板构件是经由与所述第一树脂粘接剂相比固化后的剪切强度小的第二树脂粘接剂将第三金属板和第四金属板叠合并进行压力成型,由此将第三金属板和第四金属板粘接而成的。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中,将通过第一粘接剂将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粘接而成的第一金属板构件用于座舱,将通过与第一粘接剂相比固化后的剪切强度小的第二粘接剂将第三金属板和第四金属板粘接而成的第二金属板构件用于缓冲区。这样,根据部位使用固化后的剪切强度不同的树脂粘接剂,由此能简易地制造汽车车身。
可以是,所述第一粘接剂是环氧树脂系粘接剂,所述第二粘接剂是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或丙烯酸树脂系粘接剂。
通过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抑制通过粘接剂相互接合的叠合面的间隙的不均匀,能稳定地得到所期望的接合强度的金属板构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0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尘装置
- 下一篇:压电滤波器及其带外抑制改善方法、多工器、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