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3993.1 | 申请日: | 202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6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凯;蔡小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B2/02 | 分类号: | E04B2/02;E04B1/98;E04H9/02;E04B2/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王昊 |
地址: | 21303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复位 组合 砌体墙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砌体墙(4)、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地梁(9)、圈梁(1)、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所述圈梁(1)设置于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所述构造柱(2)设置于砌体墙(4)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下端固定在地梁(9),上端锚固在圈梁(1)上,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分散张拉布置于所述空腔内部及所述构造柱(2)内部,所述圈梁(1)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砌体墙(4)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倾斜设置的耗能带,所述耗能带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2)上,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耗能带的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柱(2)上设置有预应力筋孔道,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穿过所述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所述圈梁(1)搁置在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圈梁(1)内预留孔洞,所述预留孔洞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带采用包括钢带、铝带的低屈服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带的厚度为2-5mm,宽度为30-60mm,倾斜角度为40-50度,交点处通过铆钉(8)固定在砌体墙(4)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带的间距为300-5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带外部覆盖有聚丙烯纤维砂浆。
7.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现浇的地梁(9)上安装砌体墙(4),在砌体墙(4)两端设置构造柱(2),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将圈梁(1)安装在砌体墙(4)顶面标高位置,在砌体墙(4)的空腔及构造柱(2)内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分散布置安装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下端锚固在地梁(9)上,上端锚固在圈梁(1)上,砌体墙(4)两端的构造柱设置预应力筋孔道,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穿过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在圈梁(1)内穿并张拉设置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先张拉空腔内的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再张拉构造柱(2)内的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并分别锚固在圈梁(1)上。
在砌体墙两侧倾斜安装耗能带,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2)上,所述耗能带在砌体墙(4)的同一侧墙上沿砌体竖向中线处对称布置,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不同方向的耗能带在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4)上,产生侧向变形时,一个方向的耗能带产生拉伸变形,另一个方向的耗能带产生压缩变形,进而通过耗能带的变形屈服耗散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工学院,未经常州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399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压力的高精度测高系统
- 下一篇:钢板桩围堰变形监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