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米制膨化食品废水处理回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4022.9 | 申请日: | 202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强;刘强;钮劲涛;马三贵;王亚飞;张萌;赵涛;金宝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恒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2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米制 膨化食品 废水处理 方法 | ||
一种米制膨化食品废水处理回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废水除杂;2)调节水质、水量;3)除浮油和悬浮物;4)厌氧反应以及三相分离;5)废水水解酸化;6)生物氧化;7)污泥、清水分离;8)废水回用或排放;9)污泥再回用:进入污泥浓缩池中的污泥在池中进行浓缩,浓缩后,上清液回流至污水调节池再利用,浓缩的污泥送入板框压滤机压滤,滤液回流至污水调节池再回用,滤饼外运再回用,本发明处理效果良好稳定,有效去除了废水中的COD、BOD和SS,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的水质指标,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特别是一种米制膨化食品废水处理回用方法。
背景技术
米制膨化食品过程中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设备冲洗、车间冲洗用水和职工生活污水,其水质特点为:①生产工序部分废水COD浓度偏高、油脂含量高,含有大量的细微残渣(SS),其余主要污染物是常规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SS等污染物质;②混合后B/C比约为0.48,可生化性较好,属于易生物降解废水;③废水中不含影响生化处理的抗生素等;④废水水量水质波动大,通常对于高浓度可生化处理的工业废水,常采用的废水处理方法有:物化法+生化法、厌氧+好氧等,但由于设备在结构上存在的不足,现有处理废水的装置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达到废水回用或排放的要求,因此,对废水处理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米制膨化食品废水处理回用方法,可有效解决米制膨化食品废水的水质问题,以达到排放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米制膨化食品废水处理回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废水除杂:废水通过格栅渠,去除污水中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杂物,处理后的污泥经管道进入污泥浓缩池内,废水进入污水调节池;
2)调节水质、水量:废水经格栅渠去除水中大的杂物后,进入内部装有搅拌器的污水调节池内,搅拌8-12h,调节水质水量,对废水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均衡水质,提高对有机负荷缓冲能力,处理后的污泥经管道进入污泥浓缩池内,废水进入气浮除油机;
3)除浮油和悬浮物:进入到气浮除油机内的废水,经气浮除油机内的空压机注入空气经释放器并加入絮凝剂聚合氯化铝和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使废水中的浮油、微小悬浮颗粒污染物质附在空气泡上,随空气泡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去除浮油和悬浮物,浮渣经排污管道进入到污泥浓缩池内,排去浮渣后的废水经排水管进入厌氧反应器中;
4)厌氧反应以及三相分离:进入到厌氧反应器中的废水进行厌氧反应,三相分离,分离成气相、液相和固相,液相从厌氧反应器进入水解酸化池,厌氧反应器的COD容积负荷1-4kgCOD/m3,上升流速<0.3m/s,隔室4-5个;
5)废水水解酸化:废水在水解酸化池中反应2-4h,进行水解酸化,通过水解过程中水解菌和产酸菌的作用,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物化、生物污泥和浮渣通过固体出口定期静压排至污泥浓缩池中,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
6)生物氧化:对步骤5)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生物氧化,连接有鼓风机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设组合填料,组合填料的直径为Φ150-180mm,BOD填料容积负荷为1-1.5kgBOD/m3,废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反应8-15h,由鼓风机提供曝气,增加溶解氧量,气水比为15—20:1,曝气由均布在池底的微孔曝气盘实现均匀供气,曝气盘的直径为215mm,使废水与长满生物膜的组合填料相接触,提高了生物代谢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恒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恒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40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