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开侧门车辆及其车门密封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9094.2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5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侯辛奋;杨汐;夏平云;何志伟;曹允;侯宇龙;李栋;贺巍;孙伟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24 | 分类号: | B60J10/24;B60J10/25;B60J10/8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赵兴华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开 侧门 车辆 及其 车门 密封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开侧门车辆及其车门密封组件,其中,对开侧门车辆包括门框、前门和后门,车门密封组件包括沿前门周向设置的第一密封件、沿后门周向设置的第二密封件以及沿门框周向设置的门框密封件;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上接角和第一下接角,第一上接角和第一下接角分别设于前门朝向后门一侧的边框的顶端和底端;第二密封件包括第二上接角和第二下接角,第二上接角和第二下接角分别设于后门朝向前门一侧的边框的顶端和底端;前门和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上接角分别与第一上接角以及门框密封件贴紧,第二下接角分别与第一下接角以及门框密封件贴紧。该车门密封组件能够保证密封面完整,提升车门的密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开侧门车辆及其车门密封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旋转侧门车辆的车门密封系统包括前侧门密封系统和后侧门密封系统,每个密封系统分别包含两道密封,其中,第一道密封是安装在车门(前门或后门)的门密封条,该门密封条的密封面为侧围钣金,车身B柱是前门和后门的头道密封的分界点;二道密封是安装在门框止口边的门框密封条,该门框密封条的密封面包括前门和后门的门内板以及内饰板,各密封面均满足完整性要求。此种结构设置下,两个密封系统各自独立,共包含4根密封条,即两根门密封条,两根门框密封条。
与旋转侧门不同,对开侧门的车身钣金没有B柱,若使用传统的密封系统,会导致前门密封条和后门密封条的密封面出现缺失,无法满足密封需求。
因此,对于对开侧门的车辆来说,如何保证车门的密封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开侧门车辆及其车门密封组件,能够保证密封面完整,提升车门的密封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开侧门车辆的车门密封组件,对开侧门车辆包括门框、前门和后门,所述车门密封组件包括沿所述前门周向设置的第一密封件、沿所述后门周向设置的第二密封件以及沿所述门框周向设置的门框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上接角和第一下接角,所述第一上接角和所述第一下接角分别设于所述前门朝向所述后门一侧的边框的顶端和底端;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第二上接角和第二下接角,所述第二上接角和所述第二下接角分别设于所述后门朝向所述前门一侧的边框的顶端和底端;所述前门和所述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上接角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接角以及所述门框密封件贴紧,所述第二下接角分别与所述第一下接角以及所述门框密封件贴紧。
对于对开侧门车辆来说,没有设置车身B柱,后门关闭后,再将前门关闭,并且前门的前边框和后门的后边框有钣金重叠部分,该钣金重叠部分能够将二者之间的密封件压紧而实现密封。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车门密封组件,能够使得设于前门的第一密封件、设于后门的第二密封件以及设于门框的门框密封件不再彼此独立,通过各接角的设置,可使得各密封件相辅相成的完善密封面,确保车门的密封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密封条、所述第二上接角、直线密封段和所述第二下接角;所述直线密封段设于所述后门朝向所述前门的边框,且所述直线密封段的截面呈U型的槽结构,所述后门朝向所述前门的边框边缘位于所述U型的槽结构内。
可选地,所述密封条还设有C柱接角,所述后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C柱接角与车身C柱能够贴紧。
可选地,所述直线密封段包括钢带以及包裹于所述钢带外的橡胶,所述钢带的截面呈U型的槽结构。
可选地,所述门框密封件的截面呈U型的槽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接角和所述第二上接角分别设有接角组件,所述接角组件包括泡管和挡水唇边,所述泡管为设有折弯的管状结构,所述泡管的外壁与所述挡水唇边的侧壁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疏水通道,所述疏水通道位于所述泡管的折弯外侧。
可选地,所述疏水通道的侧壁朝向底部的一侧还设有疏水槽;所述疏水通道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设于所述疏水槽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90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