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松散钢丝绳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1139.5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1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蒋红俊;蒋红兵;周江;周海东;陆树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亚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2 | 分类号: | C21D9/52;C21D9/56;C21D1/52;C21D1/30;D07B1/06;D07B3/02;D07B7/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知维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70 | 代理人: | 王萍萍 |
地址: | 2257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松散 钢丝绳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松散钢丝绳的生产方法,包括盘条的步骤,选用直径为5.5mm的304不锈钢线材;表面处理的步骤,将线材浸泡在稀盐酸中清除氧化膜;拉丝的步骤,将直径5.5mm线材拉拔为1.5mm钢丝;捻股的步骤,在将若干层钢丝捻制成绳股;合绳的步骤,在合绳机上将绳股围绕绳芯中心线捻制成钢丝绳;热处理的步骤,将合绳后的钢丝绳股放入热处理炉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完成后进行超声波清洗、冷却;检验的步骤,计算钢丝绳的安全系数。由本发明提供的生产方法在目前钢丝绳中尚无应用,生产出的钢丝绳钢丝绳内部各层钢丝之间接触紧密,不松散性能优秀;抗疲劳强度好,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丝绳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松散钢丝绳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不松散性能是检验钢丝绳合格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标准GB1102-74中规定“所有钢丝绳应制造成不松散的。”然而,在钢丝绳的拉拔和捻制过程中,钢丝绳受力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合绳后内部依然存在弹性应力和残余应力,整绳直径变得不均匀,这种应力状态会使钢丝绳产生松散情况,松散的钢丝绳抗疲劳性能差、柔软性较差,可挠度小,内部钢丝甚至会早期折断,使用寿命严重缩短。
为消除钢丝绳内部的残余应力,一般通过合绳时对捻制股采用预变形方法实现,现有的预先变形方法有三种:一、捻制绳股和钢丝绳时,采用“翻身”机构,使扭转力矩平衡。这种方法操作难度大,要求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高,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消耗大,且对钢丝绳捻向有限制,只适用于生产同向捻钢丝绳;二、采用绳股或钢丝绳经过反复弯曲矫直。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可挠度差、硬度大的钢丝绳,在反复弯曲矫直的过程中容易造成钢丝绳断丝;三、采用钢丝绳预变形器,将钢丝绳通过变形器的三个压辊按一定曲率半径或弯曲变形,形成捻制的螺旋状态,捻成钢丝绳。这种方法对预变形器制作的精密度和调节的准确度要求较高,工作效率低;绳股仅借助于中间辊与两辊之间距离形成应有的螺旋距(两辊距离固定,仅中间辊可以以移动),不适用于较大直径钢丝绳和生产不同直径范围的钢丝绳机。
除此以外,金属绳芯的钢丝绳也可通过热处理方法获得不松散的性能,将合绳后的钢丝绳通过热处理高温炉达到消除内部应力的目的,然而,现有的热处理炉多用燃煤加热,炉内每根管子上下表面的温度不一致,消除应力效果不佳;且高温炉内部温度不稳定,钢丝绳表面易产生脱碳,导致钢丝绳的耐磨性与疲劳强度降低,使用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不松散钢丝绳的生产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松散钢丝绳的生产方法,包括盘条的步骤,选用直径为5.5mm的304不锈钢线材;表面处理的步骤,将线材浸泡在稀盐酸中清除线材表面氧化皮膜,盐酸浓度为5~20%,温度为常温40℃;然后进行水洗及中和处理,再浸泡在特殊表面处理药品中进行涂膜处理,最后在烘干箱中通以150~250℃的热风对盘条进行烘干,时间为2~15min;
拉丝的步骤,使用直进式拉丝机将直径5.5mm线材拉拔为1.5mm钢丝,在拉丝机卷筒及绞盘的牵引下,线材通过拉丝模模孔变形,在拉丝过程中连续使用几个超硬度合金拉丝模拉丝线材,以得到具有相应机械性能和纤维状组织的钢丝;
捻股的步骤,在捻股机上将若干层钢丝围绕股芯中心线做规则的螺旋形排列捻制绳股,并采用喷油装置对钢丝绳股合拢处喷油;合绳的步骤,在筐篮合绳机上将绳股围绕绳芯中心线做螺旋线排列,捻制成钢丝绳;
热处理的步骤,将合绳后的钢丝绳股放入热处理炉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完成后进行超声波清洗、冷却。
检验的步骤,检验人员每根钢丝绳绳端载荷、钢丝绳自重引起的静拉力、钢丝绳拉断力进行检验,计算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亚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亚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11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