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振动补偿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1540.9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伍康;文艺;郭梅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7/14 | 分类号: | G01V7/14;G01V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张书涛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传感器 数据 融合 振动 补偿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振动补偿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多个传感器同时获取地面振动信号;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多个所述地面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地面振动融合估计信号,以使根据所述地面振动融合估计信号对绝对重力加速度进行补偿。本发明中,通过利用多个传感器获取地面振动信号,并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获得对地面振动信号的最优估计值,并将此最优估计值用于相关时延振动补偿技术中,在提高所获取的振动信号精度的同时也解决现有相关时延法补偿效果受单个地震计带宽限制的问题,最终将进一步提高现有振动补偿方法的补偿效果及其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振动补偿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领域中,绝对重力加速度通过采用稳频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精密测量真空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通过拟合自由落体运动参数得到。其中自由落体运动位移的精密测量要求干涉测量中的参考棱镜为一个稳定的惯性参考点,实际上参考棱镜不可避免地受振动噪声的影响将地面微振动引入落体位移测量值中,进而对最终拟合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产生影响。振动噪声对绝对重力测量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噪声强度和噪声频率。其中,噪声强度越大,产生的振动幅度越大,对真实落体位移的测量值引入的误差越大;另,在同等噪声强度下,0.1~100Hz的振动噪声对自由落体式的绝对重力仪的测量值引入的误差更大且不可忽略,因此需要对这一频带的噪声进行处理。
目前振动处理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隔振技术和振动补偿。其中振动补偿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在嘈杂环境下处理振动噪声的简单方便的技术。它利用传感器测量参考棱镜的运动,修正干涉测量结果,进而修正绝对重力测量结果。该方法对硬件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利用能测量振动的现有传感器即可,相比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具有更小的体积、更好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更适合在复杂环境下使用。如果振动补偿方法可以实现较好的补偿效果,则有望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测量,因此对该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得到的运动并不等同于参考棱镜的真实运动,两者之间存在传递函数。因此振动补偿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传感器输出信号获得准确的受地面振动噪声引起的参考棱镜的运动,即准确求解传感器输出信号和参考棱镜运动之间的传递函数。
但是,目前基于地震计传递函数模型的振动补偿方法存在传递函数的漂移,短期补偿效果尚可,长期需要定期修正,不适用于野外测试。基于时延模型的振动补偿方法不需要定期修正传递函数但补偿效果不佳。基于增益时延模型的振动补偿方法虽然补偿效果相比另外两种方法要好且不存在传递函数的定期修正问题,但其补偿效果受到地震计带宽的限制,无法补偿掉50Hz到100Hz内噪声对重力测量造成的影响。此外,目前振动补偿方法均采用的单个传感器测得的信号进行振动补偿,受传感器带宽和探测分辨率限制,所测得的原始振动信号精度受限,将低精度的测量振动信号用于振动补偿必将影响补偿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获取的地面振动信号精度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振动补偿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振动补偿方法,包括:
利用多个传感器同时获取地面振动信号;
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多个所述地面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地面振动融合估计信号,以使根据所述地面振动融合估计信号对被测落体相对于参考棱镜的下落位移信号进行补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重力测量过程中,根据起始触发信号和终止触发信号间断采集下落过程对应的所述地面振动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利用多个所述传感器长时间连续获取所述地面振动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振动补偿方法,还包括:
在利用多个所述传感器同时获取地面振动信号之前,将多个所述传感器放置在参考棱镜的四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15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