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标记物引导通用探针检测三种真菌毒素的侧向抗体芯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0624.9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2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郭杰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韶关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8 | 分类号: | G01N33/58;G01N33/558;G01N33/53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程毅;杨金保 |
地址: | 51200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标记 引导 通用 探针 检测 真菌 毒素 侧向 抗体 芯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记物引导通用探针检测三种真菌毒素的侧向抗体芯片,包括包括衬板、以及依次粘附于衬板上且相邻之间部分叠置的双功能抗原释放垫、通用荧光探针释放垫、层析膜和吸水垫;所述双功能抗原释放垫包含由卵清白蛋白和AFB1、OTA、ZEN分别偶联而成的检测抗原的基础上偶联特定标记物;所述通用荧光探针释放垫包含标记有抗特定标记物抗体的通用荧光探针;所述层析膜设有检测线A、B、C和质控线,所述检测线A、B、C分别固定抗AFB1、抗OTA和抗ZEN抗体,所述质控线固定抗特定标记物抗体。本发明可以用一种通用荧光探针解决所有检测试剂的生产,降低了成本和提高质量控制可靠性;又增加了检测的信号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定量精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领域,尤其涉及标记物引导通用探针检测三种真菌毒素的侧向抗体芯片。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知超过300种化学结构不同的真菌毒素,其中有30多种真菌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具有致癌性、遗传毒性、致畸性,还会引起肝中毒、肾中毒、生殖异常以及抑制免疫反应,毒性和危害性巨大。
农产品可能受多种真菌污染,从而代谢产生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国内外权威研究表明,花生、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可能同时受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OTA)、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污染。
目前,检测违法添加AFB1、OTA和ZEN的确证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检测。但是这些方法设备投入大、运行费用高,样品预处理复杂,不能够现场进行检测,难以大规模对基层样品展开大规模筛查。基于纳米材料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灵敏、特异、快速和价廉,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已广泛应用,在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中也越来越被给予厚望。现有AFB1、OTA和ZEN的快速检测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发展迅速,但是每种免疫试剂只能检测1-2种真菌毒素。
高通量检测是同时提供多种信息的检测,提高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信息通量,是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热门课题。针对真菌毒素来源普遍性、类型多样性、残留痕量性的特点,相应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正朝着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效费比、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免疫阵列也称为免疫芯片,是通过特定技术形式将多种免疫检测元件整合,形成系列免疫检测技术的叠加,是一种很有希望的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
免疫阵列包含多个免疫检测单元,每个检测单元必须有检测抗原、检测抗体和信号探针。信号探针是影响检测性能的重要因素,通常按各单元要求针对性制备。在免疫芯片信号探针的有序释放、特异识别和背景控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探针之间容易出现相互干扰导致结果的误判。如果创新工作机制,能够用通用探针确保所有免疫检测单元的信号,对降低阵列的生产成本、提高芯片的性能和质量稳定性,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检测方法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标记物引导通用探针检测三种真菌毒素的侧向抗体芯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标记物引导通用探针检测三种真菌毒素的侧向抗体芯片,包括衬板、以及依次粘附于衬板上且相邻之间部分叠置的双功能抗原释放垫、通用荧光探针释放垫、层析膜和吸水垫;所述双功能抗原释放垫包含由卵清白蛋白和AFB1、OTA、ZEN分别偶联而成的检测抗原的基础上偶联特定标记物;所述通用荧光探针释放垫包含标记有抗特定标记物抗体的通用荧光探针;所述层析膜设有检测线A、检测线B、检测线C和质控线,所述检测线A、检测线B、检测线C分别固定抗AFB1、抗OTA和抗ZEN抗体,所述质控线固定抗特定标记物抗体。
优选地,所述特定标记物为7-氨基-4-羟基-2-萘磺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韶关学院,未经韶关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06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