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0803.2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3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岗;周勇汉;刘卫;吴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武博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道 车辆 可变 轨距 脱轨 扭转 试验装置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系统及方法,其技术方案为:包括基座组成,所述基座组成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有多个升降机构;位于基座组成不同端的升降机构顶部安装轨道梁组成,通过升降机构直接控制轨道梁组成的升降高度;所述基座组成上方安装变轨传动机构,变轨传动机构能够带动升降机构沿基座组成横向移动以调节轨道梁组成之间的距离。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脱轨扭转试验方法与实际存在差异的问题,通过直接控制轨道的升降高度来达到脱轨扭转的效果;试验过程中车轮始终受到轨道的约束而使转向架无法横向偏移;且轨距可变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道车辆车体强度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脱轨扭转是铁道车辆车体静强度试验中,为了验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转向架发生脱轨事故时,载重铁道车辆发生倾覆以及局部的结构应力强度而开展的一项试验,是衡量车辆运行安全性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实际脱轨扭转力的传递由转向架最先的脱轨而激发。
既有的脱轨扭转试验方法,是将载重被试车辆的一端在其顶车位垂直向上顶起,当车辆带动转向架轮对脱离轨道一定的高度后,在该转向架同一侧的车轮下放置高度相同的刚性垫块后再降下车辆,使该转向架两侧的车轮产生高度差来模拟未放置垫块侧的车轮发生了脱轨,从而达到观察车辆发生倾覆以及获取此时局部的结构应力强度的目的。
发明人发现,上述试验方法虽然使被试车辆最终达到了脱轨扭转的状态,但因试验设备受限,其过程与实际相比较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达到脱轨扭转的效果,既有方法使被试车辆顶车位或其它部位在试验过程中首先受到了外部载荷的作用,而这在实际的脱轨扭转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如此便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该过程对最终试验数据的影响不可避免。其次顶起的被试车辆在下降的过程中,转向架会因为增加了垫块侧的车轮先受力而发生横向偏移,使另外一侧的车轮无法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大大增加了试验失败的几率,或引起其它试验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脱轨扭转试验方法与实际存在差异的问题,通过直接控制轨道的升降高度来达到脱轨扭转的效果;试验过程中车轮始终受到轨道的约束而使转向架无法横向偏移;且轨距可变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包括基座组成,所述基座组成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有多个升降机构;位于基座组成不同端的升降机构顶部安装轨道梁组成,通过升降机构直接控制轨道梁组成的升降高度;所述基座组成上方安装变轨传动机构,变轨传动机构能够带动升降机构沿基座组成横向移动以调节轨道梁组成之间的距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系统,包括所述的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还包括不同轨距的试验轨道,所述脱轨扭转试验装置作为试验轨道的其中一段。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方法,采用所述的铁道车辆可变轨距脱轨扭转试验装置,被试车体的转向架设置于脱轨扭转试验装置上方,控制一侧的升降机构同步起升设定高度时,转向架的两侧车轮产生高度差,达到另一侧车轮脱轨效果。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基座上方安装升降机构,脱轨扭转直接通过控制轨道的升降来完成,消除了顶车等中间环节,与实际的脱轨扭转机理更加贴近,试验效率提高,试验数据更加的准确、可信;避免现有试验技术通过增加垫块进行试验造成转向架横向移动而带来的试验失败风险以及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08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