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原高寒环境下越野车辆发动机辅助启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4319.5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0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蔡小红;杨国超;刘丹;吴安平;张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19/10 | 分类号: | F02N19/10;F02N19/04;F02M31/13;B60Q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梅辰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原 高寒 环境 越野 车辆 发动机 辅助 启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高原高寒环境下越野车辆发动机辅助启动控制方法。当车辆所处环境和车辆状况处于设定情况时,采集车辆所处环境下大气环境温度、冷却液温度和海拔高度的参数,依据该参数完成适合该条件下的发动机冷启动准备工作。本发明通过采集车辆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海拔高度、冷却液温度和大气环境温度,针对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冷启动控制方法,使车辆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高原高寒环境下的冷启动,有效解决了特殊环境下冷启动的风险,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高原高寒环境下越野车辆发动机辅助启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见的越野汽车冷启动控制方法是通过采用液体燃油加热器,加热冷却液温度进而提升发动机缸温度,发动机缸温度提升后开启发动机预热系统,在充分预热后再进行启动操作来保证冷启动成功。
但当前这种冷启动控制方法无海拔区分,在高原高寒的特定场景下都存在启动风险。如汽车长期置于-40℃,海拨低于2KM,环境温度快速升高时,环境温度比水温上升快,此时机油温度低,黏度大,摩擦功较大,采用常规越野车冷启动控制方法时发动机难以起动;汽车长期置于-27℃,海拨高于2KM时,环境温度快速下降时,环境温度比水温下降快,进气温度太低,且空气较稀薄,采用常规越野车冷启动控制方法时发动机难以起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原高寒环境下越野车辆发动机辅助启动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原高寒环境下越野车辆发动机辅助启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车辆所处环境和车辆状况处于设定情况时,采集车辆所处环境下大气环境温度、冷却液温度和海拔高度的参数,依据该参数完成适合该条件下的发动机冷启动准备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情况为:当车辆所处环境的大气环境温度≤-25℃,车辆上电、钥匙处于ON档且变速器为空挡。
进一步的当车辆处于海拔高度高于3.5KM高原且监测到冷却液温度≤-18℃时,控制液体燃油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待冷却液被加热到5℃后,控制进气预热继电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预热,发动机进气预热完成后,提示驾驶员可以起动发动机。
进一步的所述提示驾驶员可以起动发动机的方法为:通过组合仪表发出蜂鸣器蜂鸣进行提示。
进一步的当车辆处于海拔高度高于3.5KM高原且冷却液温度-18℃时,由发动机自动完成进气预热工作,驾驶员直接起动发动机。
进一步的当车辆处于海拔高度低于2KM平原且环境温度和冷却液温度均≤-32℃的高寒环境时,控制液体燃油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待冷却液被加热到5℃后,控制进气预热继电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预热,发动机进气预热完成后,提示驾驶员可以起动发动机。
进一步的当车辆处于海拔高度低于2KM平原且冷却液温度均-32℃时,由发动机自动完成进气预热工作,驾驶员直接起动发动机。
进一步的当车辆处于海拔高度2Km~3.5Km且冷却液温度≤-25℃的高寒环境时,控制液体燃油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待冷却液被加热到5℃后,控制进气预热继电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预热,发动机进气预热完成后,提示驾驶员可以起动发动机。
进一步的当车辆处于海拔高度2Km~3.5Km且冷却液温度-25℃时,由发动机自动完成进气预热工作,驾驶员直接起动发动机。
本发明通过采集车辆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海拔高度、冷却液温度和大气环境温度,针对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冷启动控制方法,使车辆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高原高寒环境下的冷启动,有效解决了特殊环境下冷启动的风险,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43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