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流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8841.0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6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素萍;狄春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3/8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流控 装置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微流控装置包括微流控芯片以及血小板捕获网络,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体以及设置在基体一侧表面的微流道,所述血小板捕获网络填充在所述微流道中;该微流控装置将微流控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中引入血小板捕获网络,血小板捕获网络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捕获血小板中的受体GPIIbIIIa,能够检测血液中的凝血状态,此外血小板捕获网络是填充在微流道中的,能够增加血小板在流道中的捕获强度,增加了检测的准确度以及灵敏度,从而为肿瘤抗凝血辅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领域,涉及一种微流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常伴随着异常凝血症状的产生。患有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癌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血栓病并发的癌症患者。据统计,除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血栓疾病是癌症患者第二大致死原因。因此,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为癌症治疗过程提供合理有效和及时的抗凝血辅助治疗指导,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及减轻患者病痛负担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种类多样的检测技术和装置涌现出来,以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行为等指标为出发点,推出了凝血测试,血栓弹力图分析和粘附性测试等一系列成熟的方法学。尽管上述检测方法在科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检测限过高以及检测指标较多等问题却一直没有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传统方法的检测灵敏性和可行性因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加之传统凝血检测的样本需求量相对较大,与减轻病人痛苦的低样本需求检测宗旨背道而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微加工技术的进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大批量易于复制的微流控设备为现代生物医学的检测和分析带来了新的希望。已经有相关技术手段从血栓形成风险、血小板功能和止血功能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有效的微流控装置设计和制造,且设计思路集中于利用微流控流道与病理性血管尺寸的相似性,尝试模拟血管栓塞的过程,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然而生理环境的复杂性仍然是这种设计思路在推行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血小板在栓块收缩过程中所输出的机械力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并被证明可以作为评估血栓风险的新型指标。
因为,提供一种集成度高、检测准确以及检测灵敏度高的检测装置非常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微流控装置将微流控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中引入血小板捕获网络,血小板捕获网络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捕获血小板中的受体GPIIbIIIa,能够检测血液中的凝血状态,此外血小板捕获网络是填充在微流道中的,能够增加血小板在流道中的捕获强度,增加了检测的准确度以及灵敏度,从而为肿瘤抗凝血辅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装置,微流控装置包括微流控芯片以及血小板捕获网络,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体以及设置在基体一侧表面的微流道,所述血小板捕获网络填充在所述微流道中。
本发明的微流控装置将微流控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中引入血小板捕获网络,血小板捕获网络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捕获血小板中的受体GPIIbIIIa,能够检测血液中的凝血状态,此外血小板捕获网络是填充在微流道中的,能够增加血小板在流道中的捕获强度,增加了检测的准确度以及灵敏度,从而为肿瘤抗凝血辅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本发明中用微流控芯片可以直接通过市面购买得到,也可以自行制备。
在本发明中,优选血小板捕获网络部分填充在微流道中,能够捕获活化状态的血小板,其中针对不同的血液样品,血小板捕获的数目不同,整体位置也不同,根据数目和位置对血液样品的凝态进行评估。
在本发明中,所述基体的材质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在本发明中,所述微流道是通过将基体刻蚀得到的,本发明对微流道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与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88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页页面内容加密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用于胶囊内窥镜的电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