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2886.5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9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单丰武;张小东;姜筱华;陈立伟;吴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B60T7/22;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彭琰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低速 碰撞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当防碰撞控制器判断到车速在第一预设车速范围内,且档位处于D档、车辆与障碍物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时,防碰撞控制器控制低速防碰撞功能由待机状态转至工作状态;当车辆满足低速防碰撞制动条件时,防碰撞控制器控制低速防碰撞功能进入制动状态,低速防碰撞制动条件为车速大于车速阈值、时距不大于时距阈值,在制动状态中,防碰撞控制器根据当前车速、车辆与障碍物的时距计算出所需制动力矩,并发送目标扭矩请求信号至电机控制器,以控制电机反拖进行车辆制动。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安全距离精度低、制动响应时间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而电动汽车是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
而随着汽车的普及率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也日益加重,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中行车,前后车辆追尾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了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主动式防碰撞系统成为了各汽车厂商关注的重点。
目前大多数的主动式防碰撞系统,采用传统的液压制动方式,对车轮施加制动力以实现紧急制动。液压制动系统能够确保输出较大的制动力,但同时受限于通过制动液进行力传递的实现形式,也存在制动响应时间长的缺陷。在拥堵、低速的行车环境下,车辆需求的制动力大小相对较低,而对于制动响应时间则要求较高,防碰撞系统采用液压制动方式执行车辆制动,势必存在安全距离精度低、制动响应时间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安全距离精度低、制动响应时间长的问题。
一种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包括:
当防碰撞控制器判断到车速在第一预设车速范围内,且档位处于D档、车辆与障碍物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时,防碰撞控制器控制低速防碰撞功能由待机状态转至工作状态;
当车辆满足低速防碰撞制动条件时,防碰撞控制器控制低速防碰撞功能进入制动状态,低速防碰撞制动条件为车速大于车速阈值、时距不大于时距阈值,在制动状态中,防碰撞控制器根据当前车速、车辆与障碍物的时距计算出所需制动力矩,并发送目标扭矩请求信号至电机控制器,以控制电机反拖进行车辆制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以车速阈值和时距作为判断条件,采用驱动电机反拖制动取代现有的电控液压制动,能够提升低速防碰撞的安全距离精度,也有效地改善了紧急制动的实时性,极大地提高了车辆行驶安全性。此外,本发明具备明确的逻辑跳转条件,各条件符合车辆行驶场景,驾驶员能够在本发明的辅助下,从容应对拥堵复杂的行车环境。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电动汽车低速防碰撞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电机反拖制动的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时,防碰撞控制器控制低速防碰撞功能转至不制动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低速防碰撞功能处于不制动状态时,若检测到驾驶员的误加速操作满足误加速操作判断条件,且满足误加速抑制条件,则防碰撞控制器不响应此次加速请求,并发送误加速抑制提醒信号至显示器进行显示,其中,误加速操作判断条件为油门深度突变量大于突变量阈值、油门深度大于深度阈值,误加速抑制条件为车辆与障碍物距离小于第二距离阈值。
进一步地,第一预设车速范围为0~9km/h,第一距离阈值为0.2m,车速阈值为0,时距阈值为1s,突变量阈值为15%,深度阈值为85%,第二距离阈值为3.5m。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28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