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1751.5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8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许方宏;朱耀军;刘一鸣;林广旋;陈粤超;吴晓东;张苇;何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G13/02;A01G17/00;A01K61/51;A01K61/5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刘瑶云;陈伟斌 |
地址: | 524088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除 互花米草 方法 | ||
1.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需要的设备和器械有割草机、旋耕机、开沟覆土机、农业覆膜机、地膜打孔机和树木支架固定器,所述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需要的材料有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的成熟植株和幼苗若干,以及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若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如下:
(一)种植树种和投放海洋动物的选择
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均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雷州半岛沿海生长的本土红树属植物,不具有引入外来树种的危险,而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也为雷州半岛沿海生长的本土海洋动物,有利于本土红树林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二)翻根和土地整理
(1)首先使用割草机,将地表生长的互花米草茎部切割破碎成小段,随后使用旋耕机,对互花米草大量生长的浅滩泥土进行浅层旋耕,并利用旋耕机的刀片,再次对散落在地表的已经被割草机破碎的互花米草茎部进行击打破碎,同时旋耕机的刀片对互花米草地表浅层的根系进行较为彻底的破坏,并将浅层土壤与破碎的互花米草茎部和根部混合,也降低了随后使用开沟覆土机的难度,避免较高且密集的互花米草影响开沟覆土机的正常工作;
(2)使用开沟覆土机对表层经过旋耕后的土壤进行开沟,开沟覆土机下挖60cm深度,将土壤中互花米草的深处根系挖出,并立即对挖出的土壤进行回填,令原本处于上层的土壤被推入60cm深的沟渠底部,将互花米草被破碎的根茎完全掩埋于土壤较深处,目的是阻止已生长的互花米草继续生长,且破碎的互花米草根茎在土壤较深处腐烂,可以为后续栽种的红树科植物提供足够的提供肥力,减少使用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土壤覆膜
使用农业覆膜机,将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覆盖并固定于已翻过互花米草团的土壤上面,目的是阻碍可能漏翻的互花米草的光合作用,以及阻止在前期旋耕机旋耕和开沟覆土机仅开沟覆土填埋过程中散落在土壤中各位置的互花米草的草籽发芽生长,为保证效果,可将旋耕和开沟覆土整理以及覆膜后的土地闲置7-14天,并观察是否有漏翻的互花米草和草籽发芽生长穿破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若有则进行拔除;
(四)红树林成熟植株和幼苗的种植
(1)使用RF-YZ-X型地膜打孔机对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进行打孔,密度可根据原本互花米草团生长大小进行相应调整,如70cm*70cm面积内的密集打孔,将70cm*70cm面积内的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破碎取下,再把之前准备的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成熟植株种植在已经去除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区域的土壤中,并用种植树木的泥土压住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破开口的边缘;
(2)在已栽种的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成熟植株种植处四周再使用地膜打孔机进行密集打孔,此处打孔直径在5cm左右,足够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的幼苗即可,具体尺寸根据不同地区准备的不同大小幼苗确定,同样令掩埋幼苗的土壤盖住地膜打孔机在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表面打得孔洞的边缘,避免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下的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籽和互花米草幼苗等见到光;
(3)按照上述操作,在覆膜区域进行合适密度的红树科成熟植株和幼苗的栽种,并使用树木支架固定器对红树科成熟植株和幼苗进行定位固定,避免滩涂附近涨落潮对新栽种未扎根的红树科成熟植株和幼苗造成影响,提高红树科成熟植株和幼苗的成活率;
(五)伴生海洋动物的投放
在红树科成熟植株和幼苗种植区域内和区域的周边,以适当密度投放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可以有效改善水域底部条件,并且可以吸引其他海洋动物前往种植的红树林区域,有利于红树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修复种植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形成完整的沿海生物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未经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175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鳞胶原蛋白滋养修护面膜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可自动清洁的智能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