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341751.5 申请日: 2020-04-27
公开(公告)号: CN111328493A 公开(公告)日: 2020-06-26
发明(设计)人: 许方宏;朱耀军;刘一鸣;林广旋;陈粤超;吴晓东;张苇;何韬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主分类号: A01B79/02 分类号: A01B79/02;A01G13/02;A01G17/00;A01K61/51;A01K61/54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刘瑶云;陈伟斌
地址: 524088 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清除 互花米草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述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需要的设备和器械有割草机、旋耕机、开沟覆土机、农业覆膜机、地膜打孔机和树木支架固定器,所述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需要的材料有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的成熟植株和幼苗若干,以及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若干。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采用先处理互花米草后掩埋再进行红树科成熟植株、幼苗以及伴生海洋动物投放的方法,对互花米草进行彻底的清除,不仅可以除去互花米草,而且不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不存在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的危险,可以建立完整的红树林生态体系,有利于沿海滩涂浅滩的生态恢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系发达,布于地深可达100厘米,我国1979年开始引种,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害,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现生态环境部)列入首批外来入侵生物名单,更被视为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种名单,互花米草的应性强、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从亚热带到温带均有广泛分布,对基质条件也无特殊要求,在黏土、壤土和粉砂土中都能生长,并以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海滩上生长最好,且其生态位与红树林重叠,已经对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的红树林造成严重威胁,并且互花米草会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

针对互花米草的控制,目前有很多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割除法、蓄水淹灭法、化学药物杀灭法和植物替代法,但是在实际使用这些方法进行互花米草控制时发现了下述问题:

人工割除费时费力,且割除后还会再生;蓄水淹灭法在长江口得到了成功使用,但需要庞大的投资,且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干扰;化学药物杀灭法如使用盖草能可以有效杀灭互花米草,但存在对海洋生态影响的不确定性和杀灭后重新生长的问题;广东珠海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成功地控制了互花米草,但鉴于无瓣海桑是引自孟加拉国的外来树种而存在生态入侵的风险,无法大规模推广。

因此,至今缺乏一种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人工割除费时费力且割除后还会再生,蓄水淹灭法投资过大且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干扰,化学药物杀灭法会污染环境,植物替代法存在生态入侵的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述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需要的设备和器械有割草机、旋耕机、开沟覆土机、农业覆膜机、地膜打孔机和树木支架固定器,所述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所需要的材料有黑色可降解遮光薄膜,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的成熟植株和幼苗若干,以及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若干。

优选的,所述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如下:

(一)种植树种和投放海洋动物的选择

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均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雷州半岛沿海生长的本土红树属植物,不具有引入外来树种的危险,而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和鼬耳螺也为雷州半岛沿海生长的本土海洋动物,有利于本土红树林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二)翻根和土地整理

(1)首先使用割草机,将地表生长的互花米草茎部切割破碎成小段,随后使用旋耕机,对互花米草大量生长的浅滩泥土进行浅层旋耕,并利用旋耕机的刀片,再次对散落在地表的已经被割草机破碎的互花米草茎部进行击打破碎,同时旋耕机的刀片对互花米草地表浅层的根系进行较为彻底的破坏,并将浅层土壤与破碎的互花米草茎部和根部混合,也降低了随后使用开沟覆土机的难度,避免较高且密集的互花米草影响开沟覆土机的正常工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未经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17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