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脉冲梯度硬件结构的一维空间选层T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7963.4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4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飞;杨培强;周小龙;施群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脉冲 梯度 硬件 结构 空间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脉冲梯度硬件结构的一维空间选层T2谱测试方法,在梯度线圈硬件上增加循环水冷模块,利用成像类的脉冲梯度硬件结构,实现长延时恒定梯度场输出,满足选层测试期间CPMG序列的采样需要,兼容核磁共振分析仪器的磁体平台。针对恒定梯度场选层测试的工作原理,设计适合脉冲梯度硬件结构的恒定梯度模式一维空间选层T2谱测试专用序列。本发明在现有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平台基础上,充分融合了脉冲梯度编码方法、恒定梯度场编码方法各自的优势,针对性的增加和提高部分硬件模块功能实现了一维空间选层T2谱测试功能,既保持了恒定梯度场方法TE不受限制的优点,又保持了脉冲梯度场方法磁体平台结构简单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孔介质材料实验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脉冲梯度硬件结构的一维空间选层T2谱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国内大部分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提高采收率(EOR)成为油气开发的重要工作。油气开发实验中的剩余油空间分布测量一直是EOR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填砂管、玻璃刻蚀等传统实验技术难以真实模拟储层渗流状态,给精细化研究提高采收率方案造成困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CT、NMR等成像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为剩余油空间分布测量创造了有利条件。NMR技术因其快速、无损、无毒、只对含氢孔隙流体敏感等特点,已在石油勘探领域已经得到成熟应用,钻井现场的裸眼井测井、随钻测井、地层测试器、岩屑录井等有相应的NMR仪器;近几年,NMR技术在石油开发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和勘探领域测量样品整体NMR信号不同的是,EOR实验更需要NMR技术提供岩心的流体空间分布,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上能够满足该需求。对物体进行核磁共振成像,需要三维梯度定位系统,最常用的是三维正交梯度线圈,实现样品区域内的三维空间梯度编码。梯度场施加后,相对于坐标原点,空间位置处的采样信号为:
式中是采样信号;是成像序列及梯度硬件参数确定的k空间;是样品中质子密度空间分布,也即岩心中孔隙流体的空间分布。对核磁成像信号用已知的k空间做傅里叶逆变换即可得到岩心孔隙流体的三维空间分布。
附图1是3种常用核磁共振成像序列示意图:MSE序列在自旋回波(Spin Echo)序列基础上增加了三维梯度空间编码,实现了三维空间的定位成像。FSE序列用了类似CPMG序列的原理,一次激发采集多个后续回波信号,对每次的回波信号都做三维梯度空间编码,把多个回波信号累加提高信噪比,进而降低扫描次数实现快速扫描。GRE序列采用小角度激发,降低重复采样等待时间,缩短累加采样的总时长。因此,FSE、GRE序列一般比MSE序列成像速度快。
岩心等多孔介质,特别是致密类岩心,核磁属性典型特征是弛豫时间短、信号量低,给常用核磁共振成像序列的应用带来严重挑战。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起源于医学,测量对象是人体、小动物等中长弛豫时间、高含水体系,因此公式1中没有考虑梯度编码期间的弛豫衰减。针对中短弛豫时间的岩心样品,考虑梯度编码期间弛豫衰减的成像信号表达式如下:
附图1所示的常用成像序列的射频激发脉冲都是软脉冲,软脉冲的特点是频率域带宽小、选层特性好,缺点就是脉宽大,在ms量级。软脉冲成像序列,射频脉冲宽度,加上梯度编码时间(也是ms量级),导致产生回波信号时的TE至少在5~10ms,导致岩心中小孔隙信号丢失严重。为减少短弛豫信号损失,必须缩短成像序列的回波间隔TE,因此出现了硬脉冲三维成像序列,如附图2所示。HMSE序列利用三维梯度空间编码实现成像的同时,发挥硬脉冲持续时间短(us量级)的巨大优势,将成像的TE缩短至2~3ms,保证了短弛豫信号的采集。
岩心成像除了对TE有更高要求外,SNR受限的影响更大。岩心成像参数:选层数量10层,每层像素点是100*100,假设孔隙流体在岩心内部均匀分布,则图像上每个像素点的信号是整体信号的十万分之一。岩心核磁共振信号本身就是微弱信号,再做三维成像分割,将导致成像像素点的SNR急剧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79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相机模块及便携式终端
- 下一篇:电子芯片包装条自动生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