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的垃圾处理装置及实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2473.3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9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郭云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云美 |
主分类号: | B65F3/00 | 分类号: | B65F3/00;B65F3/04;B65F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区分 不同 状态 垃圾 垃圾处理 装置 实施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垃圾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回收的垃圾处理装置及实施方法,包括垃圾转运车,垃圾转运车的后方设有外箱体,外箱体中设置有行走支撑组件、龙门架搬运组件、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三传送带和抱翻机械手,第三传送带连接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抱翻机械手固定设置于外箱体中靠近车头的一端,抱翻机械手和龙门架搬运组件上均设置有用于识别垃圾箱种类的摄像头,本发明能够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分别机械手所夹取垃圾桶的类型,并在车箱中预置多个空垃圾桶,用于分类盛放对应类型的垃圾,以便于后续的垃圾分类处理工艺进行,在传送带上预先排放的若干个空垃圾桶,能够对用完的垃圾桶进行及时补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的垃圾处理装置及实施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车辆运输方式是目前生活垃圾运输最主要的方式,而垃圾运输车型的选择对于以车辆运输为主的垃圾清收系统来说非常重要。目前用于普通生活垃圾清运的车型主要有平板车、压缩式后装垃圾车、集装箱式垃圾车、密封式桶式垃圾车等。目前的垃圾转运车在收集垃圾的时候都是通过机械手将垃圾箱抱起后往后集装箱直接倾倒,而随着垃圾定点分类回收的普及,显然不太合适,好不容易分类完成的垃圾,被倒进转运车之后又混在一起,使之前的垃圾分类工作变成徒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的垃圾处理装置及实施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的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垃圾转运车,垃圾转运车的后方设有外箱体,外箱体靠近车头的一侧设有能够开合的电控门,外箱体中设置有行走支撑组件、龙门架搬运组件、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三传送带和抱翻机械手,行走支撑组件呈水平设置并且其长度方向与外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龙门架搬运组件设置于行走支撑组件的上方,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并排设置于行走支撑组件的旁侧,第三传送带设置于外箱体中靠近车尾的一端,第三传送带连接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抱翻机械手固定设置于外箱体中靠近车头的一端,抱翻机械手和龙门架搬运组件上均设置有用于识别垃圾箱种类的摄像头,外箱体上的电控门位于抱翻机械手的正上方。
作为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的垃圾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行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个旋转过渡工位和若干个平移支撑台,所有平移支撑台均呈直线排列设置并且每个平移支撑台的长度方向均与外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有平移支撑台之间两两间隔设置,每个旋转过渡工位均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平移支撑台之间。
作为一种便于区分不同状态垃圾的垃圾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 每个平移支撑台的顶部均设有第一支撑条、长齿条、两个第一限位条和两个第一导向轴,第一支撑条呈水平固定设置于平移支撑台的顶端一侧,长齿条固定设置于第一支撑条的顶部,两个第一限位条均呈水平状态固定设置于平移支撑台的顶部,两个第一限位条呈间隔状态设置于第一支撑条的同一侧,两个第一限位条均平行于第一支撑条,两个第一导向轴分别固定嵌设于两个第一限位条相向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云美,未经郭云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2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