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间距离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6997.X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7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熊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6 | 分类号: | B60W30/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8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间距 控制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间距离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获取当前车辆与目标车辆的当前运动距离;若当前运动距离大于等于预设运动距离,则获取当前车辆的周围环境信息;若从相邻车道信息中确定出干扰信息,则确定目标车辆的运动状态;若运动状态为加速状态或维持状态,则基于当前车辆的当前速度和目标运动距离确定第一加速度集合;向当前车辆的驱动系统发送第一加速度集合,以使驱动系统根据第一加速度集合控制当前车辆,使当前车辆与目标车辆之间达到目标运动距离。本申请提供的车辆间距离的控制方法,根据周围环境信息对当前运动距离进行控制,如此,可以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被其他车辆加塞的情况,从而提升驾驶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间距离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车间时距、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为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技术中有些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各种车载传感器探测前车的距离和速度,并根据设定的控制方法自动调节本车的速度,使本车与前车保持合适的、安全的车间时距。
车间时距的控制方法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道路的使用效率,过小的间距易引发车辆追尾事故,过大的间距则不仅易导致邻近车道车辆换入,而且损失道路通行能力,不符合驾驶员的心理期望。
例如,交通拥堵领航系统(Traffice Jam Polot,TJP)是利用高精地图、卫星定位、前置摄像头、前置雷达、360环视系统、角雷达等数十种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规划出车间时距,同时关联车身系统,控制车辆保持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范围内行驶,驾驶员可以在全功能开启情况下眼手脱离,大大降低驾驶员在拥堵路况下的驾驶强度。出于安全的考虑,TJP在速度较低(低于60km/h)的情况下,采取车间时距随车速的减少而增大的策略,例如在30km/h,将车间时距控制为4s或者更长。如果在30km/h的稳定跟车的情况下,保持4s的车间时距,被邻道车辆切入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被距离比较近的邻道车辆切入,会导致TJP触发紧急制动,如此,会提升驾驶员的驾驶强度,降低驾驶员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间距离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被其他车辆加塞的情况,从而提升驾驶舒适性。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间距离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车辆与目标车辆的当前运动距离;目标车辆位于当前车辆所在车道的前方,目标车辆与当前车辆相邻;
若当前运动距离大于等于预设运动距离,则获取当前车辆的周围环境信息;周围环境信息包括当前车辆所在车道的相邻车道信息;
若从相邻车道信息中确定出干扰信息,则确定目标车辆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加速状态、减速状态和维持状态;
若运动状态为加速状态或维持状态,则基于当前车辆的当前速度和目标运动距离确定第一加速度集合;
向当前车辆的驱动系统发送第一加速度集合,以使驱动系统根据第一加速度集合控制当前车辆,从而使当前车辆与目标车辆之间达到目标运动距离。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间距离的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车辆与目标车辆的当前运动距离;目标车辆位于当前车辆所在车道的前方,目标车辆与当前车辆相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当前运动距离大于等于预设运动距离,则获取当前车辆的周围环境信息;周围环境信息包括当前车辆所在车道的相邻车道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从相邻车道信息中确定出干扰信息,则确定目标车辆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加速状态、减速状态和维持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69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