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7088.8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3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斌;舒林飞;刘玫;胡敏超;胡浩亨;苏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龙游道明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4 | 分类号: | C08J7/04;C09D175/06;C09D131/04;C09D5/33;C09D5/32;C09D7/48;C09D101/02;C08G18/80;C08L67/02 |
代理公司: | 浙江亿维律师事务所 33319 | 代理人: | 王乃苍;于鹏 |
地址: | 324400 浙江省衢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光 材料 用高耐候 柔软 薄膜 制作方法 | ||
1.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取一PET层(1),取纤维素、MIBK、醋酸乙酯并按1:2:2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A,取一150目~200目的网线辊将所述混合物A涂布到所述PET层(1)上并进行干燥处理形成涂布层(2),干燥温度为100~130℃,干燥时间10~30秒,所述涂布层(2)厚度为0.1~1微米;
(b)取聚氨酯树脂A、紫外线吸收剂A、光稳定剂A、固化剂并按100:0.3~0.5:0.3~0.5:0.8~1.2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B,将所述混合物B涂布到所述涂布层(2)上并进行干燥处理形成聚氨酯类树脂层(3),后进行收卷,其中涂布间隙为300微米,干燥温度为60~155℃,所述聚氨酯类树脂层(3)的厚度为29~31微米;
(c)取聚氨酯树脂B、乙烯基树脂、紫外线吸收剂B、光稳定剂B并按50~80:40~80:0.3~0.5:0.3~0.5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C,将所述混合物C涂布到所述聚氨酯类树脂层(3)上并进行干燥处理形成混合树脂层(4),后进行收卷,其中涂布间隙为200微米,干燥温度为60~155℃,所述混合树脂层(4)的厚度为19~21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乙烯基树脂为氯乙烯与醋酸乙烯的共聚物,所述醋酸乙烯的含量为85%,所述氯乙烯的含量为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混合树脂层(4)在温度为180~230℃、压力为2.3~4.5kg的环境下与白色聚氨酯胶膜之间的热封剥离力为2.5~6.5kg/inc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完成时,薄膜的透光率为90%~93%,薄膜的断裂强度为2.5~3.5kg/inch,伸长率为180%~2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完成时,薄膜的透光率为88%~90%,薄膜的断裂强度为3.5~4.5kg/inch,伸长率为160%~1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聚氨酯树脂A和所述步骤(c)中的聚氨酯树脂B由聚碳酸酯二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丁二醇共聚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紫外线吸收剂A和所述步骤(c)中的紫外线吸收剂B为3-[3-(2-H-苯并三唑-2-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丙酸-聚乙二醇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光稳定剂A和所述步骤(c)中的光稳定剂B为双(1,2,2,6,6-五甲基-4-哌啶)癸二酸酯与1-甲基-8-(1,2,2,6,6-五甲基-4-哌啶)癸二酸酯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固化剂为封闭型异氰酸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型异氰酸酯由异氰酸酚用苯酚或ε-己内酰胺封端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材料用高耐候柔软薄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混合物B的固含量为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龙游道明光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龙游道明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708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