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多丽竹节丝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2551.8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4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小马;刘恒;顾日强;楼宝良;吴祯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34 | 分类号: | D02G3/34;D01H13/30;D02G1/12;D02J1/22 |
代理公司: | 绍兴普华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4 | 代理人: | 丁建清 |
地址: | 31207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竹节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多丽竹节丝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原丝架、零罗拉引入的再生半消光MOY和经原丝架引入的再生半消光FDY通过一罗拉进行复合,然后将复合后的丝束送入变形热箱中进行加热处理,再经冷却板冷却后,输入假捻器加捻,加捻后的丝束经二罗拉、网络喷嘴、辅助罗拉、定型热箱、第三罗拉,再经上油系统上油,最后卷绕形成多丽竹节DTY。本工艺方法生产过程稳定,生产效率高,通过本工艺制得的多丽竹节丝成品颜色更自然美观,性能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再生多丽竹节丝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多丽竹节丝不仅在外观上具有有序均匀分布的特征,还具有线密度粗细差异及“仿竹节”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差异性染色、吸湿透气性好、凹凸感较强等性能,因此,人们对于多丽竹节丝的需求越来越多,但也因此给环境及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故而,如何采用再生丝为原料制备多丽竹节丝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在多丽竹节丝的生产过程中,纺丝上油是纤维制备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通过上油工序可避免纺丝中的静电,赋予纤维丝束良好的集束性、平滑性、抗静电性,减少毛丝和断头产生,还能提高纤维的可纺性能及后加工性能。传统的纺丝上油多采用油辊式和油嘴式进行上油。油辊上油是利用上油辊转动对纤维丝束持续上油,由于上油辊转动较快,油槽中的油容易被上油辊甩出油槽,一方面造成对设备的污染,另一方面造成油剂的浪费;在实际操作中,油嘴上油的油量很难控制,上油油量较大时,会存在较多的油污染,上油油量较小时,又会产生毛丝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再生多丽竹节丝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稳定,生产效率高,通过本工艺制得的多丽竹节丝成品颜色更自然美观,性能更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多丽竹节丝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原丝架、零罗拉引入的再生半消光MOY和经原丝架引入的再生半消光FDY通过一罗拉进行复合,然后将复合后的丝束送入变形热箱中进行加热处理,再经冷却板冷却后,输入假捻器加捻,加捻后的丝束经二罗拉、网络喷嘴、辅助罗拉、定型热箱、第三罗拉,再经上油系统上油,最后卷绕形成多丽竹节DTY。
变形热箱的温度为190℃~220℃。
零罗拉和一罗拉的速比为1.2~1.8。
零罗拉与第一罗拉的拉伸倍数为0.9~1.10。
二罗拉的加工速度为300m/min~500m/min。
D/Y比为1.70~1.90。
所述上油系统包括支架、上油机构和安装在支架上的用于调节出油量的调控机构,所述上油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下部前端的上油板,所述上油板前侧设有若干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的穿丝孔,所述上油板后侧内设有与穿丝孔一一对应连通的上油通道,所述上油通道包括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的调节孔、连通调节孔上部与穿丝孔上部的喷油道,所述支架包括隔板,所述调控机构包括连接板、连接在连接板下表面的若干推杆、连接在每个推杆下端的调节件、分别滑动设置在隔板两侧的限位板、驱动限位板移动的驱动结构,所述推杆下端伸入调节孔且调节件设置在调节孔内,所述限位板包括多个台阶部,多个所述台阶部的高度呈由外向内依次降低设置,所述连接板通过一对气缸驱动下移至抵接其中一个高度的台阶部进而调节调节件外壁与调节孔内壁的间隙大小。
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电机、连接在电机动力输出端的丝杆和螺接在丝杆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限位板固连。
所述隔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对滑轨,两个所述限位板对应滑动安装在一对滑轨上且限位板沿着一对滑轨来回移动。
所述上油通道还包括与调节孔底部连通的进油道,所述穿丝孔下部表面凹陷形成圆环状回油槽,所述上油板上设有与回油槽连通的回油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25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