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5441.7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0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利;皮亚东;薛岩;王雪;高静;吕新昱;周广言;牛连山;于晨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缝 射线 检测 装置 | ||
1.一种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100)包括轨道(1)、成像面板(2)、扫查器(3)、射线源(4)和控制器,所述轨道(1)呈环形,用于套在管道上,所述成像面板(2)安装在所述扫查器(3)上,所述扫查器(3)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1)上;
所述射线源(4)用于提供成像用的射线;
所述控制器,用于与上位机建立连接以接收控制指令,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扫查器(3)沿所述轨道(1)移动、向所述上位机发送所述成像面板(2)上形成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1)包括圆弧状的本体(1a)、位于所述本体(1a)两端的接头(1b)和多个弹性垫片(1c),所述本体(1a)两端的接头(1b)通过连接螺栓(12)连接,所述多个弹性垫片(1c)位于所述本体(1a)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查器(3)包括底板(31)、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31)上的偏心轮机构(32)、第一锁紧机构(33)、第二锁紧机构(34)和驱动机构(35);
所述偏心轮机构(32)包括四个轮子,所述四个轮子呈矩阵布置在所述底板(31)上,所述四个轮子包括第一偏心轮(321)、第二偏心轮(322)、主驱动轮(323)和从动轮(324);
所述第一锁紧机构(33)被配置为,调整所述第一偏心轮(321)与所述主驱动轮(323)之间的距离,使所述第一偏心轮(321)和所述主驱动轮(323)夹紧所述轨道(1);
所述第二锁紧机构(34)被配置为,调整所述第二偏心轮(322)与所述从动轮(324)之间的距离,使所述第二偏心轮(322)和所述从动轮(324)夹紧所述轨道(1);
所述驱动机构(35)被配置为,驱动所述主驱动轮(32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机构(33)和所述第二锁紧机构(34)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锁紧机构(33)包括第一转动杆(331)、第一连杆(332)、第二连杆(333)和第一手柄(331a),所述第一转动杆(331)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底板(31)上,所述第一转动杆(3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33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3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33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偏心轮(321)的转动轴连接,所述第一手柄(331a)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杆(3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5)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主驱动轮(323)的转动轴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包括第一底板(311)和第二底板(312),所述第一底板(311)的一边和所述第二底板(312)的一边铰接;所述第一偏心轮(321)和所述主驱动轮(323)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311)上,所述第二偏心轮(322)和所述从动轮(324)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焊缝射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查器(3)还包括曲率调整板(37),所述曲率调整板(37)为等腰三角形板,所述曲率调整板(37)的三个角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37a)、第二通孔(37b)和第三通孔(37c),所述第一通孔(37a)内设有第一销轴(371)、所述第二通孔(37b)内设有第二销轴(372)、所述第三通孔(37c)内设有第三销轴(373),所述第一销轴(371)与所述第一底板(311)铰接,所述第二销轴(372)与所述第二底板(312)铰接,所述第一底板(311)和所述第二底板(312)之间通过所述第三销轴(373)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54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