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品的裹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0584.5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6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徐呈华;刘清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棣达信农牧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6 | 分类号: | A23L3/36 |
代理公司: | 山东舜天律师事务所 37226 | 代理人: | 李新海 |
地址: | 2519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品的裹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速冻后的食品的温度为‑18℃以下;(2)将速冻食品平摊单层置于丝网状的支撑面上;(3)设置封闭裹冰室或半封闭的裹冰腔体,利用二流体雾化喷嘴使封闭裹冰室或半封闭的裹冰腔体内均布气雾;(4)将层状排布的速冻食品输送到裹冰环境内,裹冰环境内的气雾凝固于低温的速冻食品的表面形成细小的冰晶颗粒,在速冻食品表面形成包覆速冻的食品的保护性冰层;(5)裹冰完成的食品自封闭裹冰室或半封闭的裹冰腔体内输送出。该方法裹冰过程中,也无需对速冻食品进行翻转,减少了食品与食品之间的碰撞、摩擦,防止食品外观色泽改变及口味改变,使速冻产品裹冰后冰层厚度可控,提高食品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食品的裹冰方法。
背景技术
速冻食品省时省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速冻食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为使速冻食品的保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速冻后通常需要给速冻食品“裹冰”,即在速冻食品的表面包裹一层冰衣,更好地防止食品营养成份的流失,使食品保持较好的色泽、与其原有味道。
为给速冻食品“裹冰”,现有技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浸水或喷水,如:
第一种方式:授权公告号为CN104856189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速冻食品高效裹冰装置”,其连接在速冻装置与冷冻保温装置之间,其包括工作槽、振动装置,工作槽的横截面为半工字型的槽体,槽体包括底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并平行于槽体底面的上方还设置有传输网带,传输网带与工作槽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围成裹冰槽,裹冰槽内盛放冰水混合物;振动装置包括设在传输网带与工作槽的底面之间的振动部,振动部在垂直于传输网带的网面方向来回往复运动,从而翻动在裹冰槽内传动的速冻食品,进而对在其内传输的食品进行裹冰。
第一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连接入生产线,提高裹冰的效率。
但,第一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裹冰的冰层厚度不易控制,由于输送到裹冰槽中的食品为低混冷冻后的食品,食品的温度一般在-18℃以下,食品通过裹冰槽时,其裹冰厚度只能通过输送带的输送速度来调节,厚度不易控制,往往形成的冰层很厚,使裹冰后的速冻食品表成形成一个冰壳,影响产品的品质。
(2)速冻食品通过裹冰槽时,槽内盛放冰水混合物会在食品表面冰层,由于食品形状不规则,导致表面的冰层厚度不一。
(3)其为使速冻食品与冰水接触充分,食品通过裹冰槽时,需要通过振动部在垂直于传输网带的网面方向来回往复运动,从而翻动在裹冰槽内传动的速冻食品,食品与传输网带之间、食品与与食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摩擦,会使速冻食品表面受损,影响食品的表面的色泽与调制的味道。且,振动部的工作过程中,需要耗能,增加了设备的能耗,另外,振动部的设置,对传输网带形成冲击,降低了传输网带的使用寿命。
(4)食品通过裹冰槽时,食品沉浸在冰水混合物中进行裹冰,由于不同的食品色泽与调味不同,同一生产线输送不同的产品进行裹冰时,裹冰装置需要清洗重置,否则会导致串色、串味。其清洗重置耗时耗力,且浪费大量的水、电能(致冷)。
(5)由于食品裹冰后的速冻食品表成形成一个冰壳,其后期食用前,解冻时间长,冰层厚度不同,使解冻时较薄处的部分冰层先解冻,先解冻处的水有一部分会渗透到食品内,使食品色泽、调味进一步发生改变,影响产品口感及营养。
(6)速冻食品由传输网带运送通过裹冰槽,其为使速冻食品与冰水接触充分,需要对速冻形成翻转,为较好地完成翻转,工作槽内的传输网带运送方向的为波浪形,波浪形的传输网带,使速冻的食品完成翻转时,食品与传输网带之间、食品与与食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摩擦,会使速冻食品表面受损,影响食品的表面的色泽与调制的味道。且波浪形的传输网带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与效率,提高了设备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棣达信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未经无棣达信农牧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05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