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动力电池的壳体、动力电池包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84117.X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5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杨鹏飞;禹强;陈尚云;黄照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8;H01M10/658;H01M50/244;H01M50/249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黄姝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动力电池 壳体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壳体与动力电池包,壳体包括支撑框架与导热板,支撑框架包括多个侧板,导热板安装在支撑框架上,多个侧板之间相围合并与导热板形成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空腔;导热板包括上导热板与下导热板,下导热板具有通道状凹部,上导热板设置于下导热板的上方并与通道状凹部配合形成冷却液的流道,其中上导热板和/或下导热板设置有用于使冷却液流入流道的进液口以及用于使冷却液流出流道的出液口。本发明采用液冷板进行电池模组的冷却,无需设置连接用的管路,具有集成程度高、空间利用率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壳体与动力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一般都带有液冷系统来调节电池的工作温度,市场上现有的电池液冷系统通常布置于电池包内,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导热板1’、管路2’、支撑结构3’组成,该结构对布置空间要求高,构成件多,装配复杂,存在管路泄漏的风险,且成本较高,不利于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降低零件和制造成本。
随着汽车设计的成本控制以及轻量化设计成为主流指标,需要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集成化改进,以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壳体与动力电池包,整个壳体仅采用导热板进行电池模组的冷却,无需设置连接用的管路,具有集成程度高、空间利用率大的优点。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用于动力电池的壳体,壳体包括支撑框架与导热板,支撑框架包括多个侧板,导热板安装在支撑框架上,多个侧板之间相围合并与导热板形成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空腔;导热板包括上导热板与下导热板,下导热板具有通道状凹部,上导热板设置于下导热板的上方并与通道状凹部配合形成冷却液的流道,其中上导热板和/或下导热板设置有用于使冷却液流入流道的进液口以及用于使冷却液流出流道的出液口。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热板安装在支撑框架上,能够直接对空腔内所容纳的动力电池模组进行换热冷却,导热板采用上导热板、下导热板的上下双层板的结构形式,通过形成在导热板内部的流道中冷却液的循环定向流动,将动力电池模组所产生的热量带出以保持动力电池模组始终处于稳定的温度范围内。
具体的,本发明中的通道状凹部优选始终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其所形成的流道中冷却液的流动是一种依靠液体的流速进行均匀定向的流动过程,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以完全充满或者接近完全充满流道的形式进行流动,最终从出液口流出,更加充分带走动力电池模组所产生的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至少一个侧板向外凸出形成护框结构,护框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结构板、第二结构板,第一结构板上设有第一孔、第二孔,第二结构板设有第三孔、第四孔,进液口设有进液元件,出液口设有出液元件,第一孔与第三孔相互对齐以便进液元件贯穿进行定位安装,第二孔与第四孔互相对齐以便出液元件贯穿进行定位安装。
本方案中,进液元件与出液元件采用竖直的方式进行布置,护框结构一方面为进液元件与出液元件提供安装位置,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进液元件与出液元件,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固性能,能够有效避免冷却液的泄露现象。
现有技术(公布号为107331920)中,采用布置在换热基板中的第一流道与布置在侧板上的第二流道进行换热过程,其进液口和出液口布置在设置有第二流道的一个侧板上,根据其结构可知,侧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换热基板进行连接,一方面需要进行适配的加工工艺,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之间的连通配合精度较高,制作难度大,另一方面第二流道为非水平面内的流动,冷却液不容易进行循环流动,会造成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难以快速转移排出,亦或是采用经过特殊设计的流道来完成冷却液的稳定流出。
此外,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之间的衔接处,还存在漏液的风险,对动力电池模组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41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