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5870.0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3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熹平;王博文;胡仲略;李梦佳;宫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26;B29C45/40;B24B7/00;C25F3/16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注塑 工艺 实现 金属 变形 及其 聚合物 结合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注塑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金属与聚合物结合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包括将剪裁好的金属板置于变形模具内,再将变形模具置于注塑模具中,此时金属板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具有初始自由空腔和变形空腔;将聚合物的熔体注入至初始自由空腔内,升高注塑压力使得金属板发生向变形空腔内延伸的形变;待聚合物冷却后得到金属板与聚合物相复合的产品。本发明在注塑过程中,利用注射压力迫使金属发生形变,金属的形变有助于增强金属与聚合物的结合,故增强了复合后产品中金属与聚合物两相之间的结合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注塑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与塑料长期以来都用作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中的重要元件,金属通常添加到混合组件中,以提供所需的强度和刚度,增强美观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并防止电磁干扰。塑料则使混合元件能够配置成轻型复杂的形状,并具有改进的阻尼特性,耐腐蚀的特点。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是将两种材料整合成一个比两种材料单独拥有的性能更好的混合元件。现有技术中,金属部件在利用机加工或塑性加工成型后,再实现与塑料的结合。而且,大多采用粘结剂或是机械铆合,即: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以形成一定的微观结构,再利用粘结剂将一面具有微观结构的金属基材与塑性材料结合;或是对金属基材进行机械加工以形成机械孔,在通过注射熔体将金属材料与塑性材料结合。但是这两种方法制备的金-塑复合件,金属和聚合物两相之间的结合力较弱。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申请号:201821765257.6],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注塑模具前模,所述注塑模具前模包括前模固定板、定位圈、进胶口、前模座板及流道,所述定位圈设置于所述前模固定板上,所述进胶口与所述定位圈连通,所述前模座板设置于所述前模固定板上,且所述前模座板上开设有两个前模腔,所述流道设置于所述前模座板上,所述流道包括主流道及两个分流道,所述主流道与所述进胶口连通,每一所述分流道包括一级缓冲部、二级缓冲部及喷发部,所述一级缓冲部、所述二级缓冲部及所述喷发部顺序连通,且所述一级缓冲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二级缓冲部的直径,所述二级缓冲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发部的直径,两个所述一级缓冲部分别与所述主流道的两端连通,两个所述喷发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前模腔连通;注塑模具后模,所述注塑模具后模包括后模固定板、顶出底板、顶杆固定板、后模座板及两个后模垫块,两个所述后模垫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后模固定板的两端上,所述顶出底板设置于所述后模固定板上,且所述顶出底板位于两个所述后模垫块之间,所述顶杆固定板设置于所述顶出底板上,所述后模座板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后模垫块上,所述后模座板上开设有两个后模腔,所述前模座板用于与所述后模座板相贴合,使得所述前模腔与所述后模腔连通,且所述前模腔与所述后模腔连通并形成产品成型腔。
该实用新型具有通过减少冲印痕迹,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的优势,但其仍未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提高金属与聚合物结合力的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剪裁好的金属板置于变形模具内,再将变形模具置于注塑模具中,此时金属板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具有初始自由空腔和变形空腔;
步骤二:将聚合物的熔体注入至初始自由空腔内,升高注塑压力使得金属板发生向变形空腔内延伸的形变;
步骤三:待聚合物冷却后得到金属板与聚合物相复合的产品。
在上述的一种利用注塑工艺实现金属变形及其与聚合物结合的方法中,在进行步骤一之前还包括用于增强聚合物与金属板复合后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预处理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58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