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木耳冰淇淋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5880.4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3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邵信儒;孙海涛;徐晶;姜瑞平;王金阳;房鑫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化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G9/32 | 分类号: | A23G9/32;A23G9/34;A23L3/3517;A23L3/3562 |
代理公司: | 通化旺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22205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134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木耳 冰淇淋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冷饮食品领域,即一种黑木耳冰淇淋及其制备方法。它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黑木耳多糖、辛癸酸甘油酯、羧甲基纤维素钠、白砂糖、奶粉、淀粉糖浆、黑木耳颗粒。采用黑木耳多糖替代增稠剂食用胶,在保证冰淇淋独特风味的同时提高其品质、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通过配方和工艺创新,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黑木耳冰淇淋产品,此产品加工方法简单,配方合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感官品质良好,最大限度的提高的冰淇淋产品的营养价值。同时,由于黑木耳多糖和辛癸酸甘油酯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有效解决冰淇淋产品微生物含量易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饮食品领域,即一种黑木耳冰淇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冰淇淋是一种传统的冷冻饮品,能起到解暑降温的作用,深受儿童和年轻人的喜爱。在配方和加工工艺上,传统的冰淇淋大多以饮用水、牛乳或奶粉、食糖、奶油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增稠剂、乳化剂、香精等,经过混合、杀菌、过滤、均质、冷却、老化、凝冻等工艺加工而成。传统冰淇淋如奶油冰淇淋、果味冰淇淋(芒果、草莓、蓝莓、香蕉等口味)、玉米冰淇淋、酸奶冰淇淋等,配方较单一,功能性欠缺,特色冰淇淋的开发较少。同时为了改善产品的色泽、风味、口感等感官品质,添加了大量的食品添加剂,这与人们崇尚“原生态” 食品的要求相背离。
为了提高冰淇淋的组织状态、膨胀率、抗融性和保型性,减少冰晶的产生,传统的冰淇淋常使用大量的增稠剂,例如明胶、卡拉胶、黄原胶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日益重视,人们希望在享受美味之余能吃出健康,冰淇淋势必会朝着营养保健方向发展。黑木耳又名桑耳、耳子,因其形似耳朵,色泽黑褐而得名。黑木耳味道独特,口感爽脆,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接近肉类,矿物质中的铁含量是类的100倍、钙含量是肉类的30~70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纤维素的含量也较高,有“素中之荤,菜中之肉”的美誉,被称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养血驻颜、润肺止咳、疏通肠胃、润滑肠道、降血脂胆固醇、降血糖血压、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可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保健的多重需求,已成为我国珍贵的药食同源型和深受大众喜爱的菌类,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何利用黑木耳中含有丰富的黑木耳多糖,利用其增稠、润滑性质,作为增稠剂代替食用胶的使用,可在保证冰淇淋独特风味的同时提高其品质、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未见报道。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黑木耳冰淇淋的产品,因此,开发黑木耳冰淇淋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并有望尽快填补冰淇淋产品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采用黑木耳多糖替代食用胶类增稠剂,在保证冰淇淋独特风味的同时提高其品质、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通过配方改进和工艺创新,提供一种方法简单,配方合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感官品质良好,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符合现代大众对营养和健康需求的黑木耳冰淇淋及制备方法,为黑木耳的食用提供新的途径。同时,由于黑木耳多糖和辛癸酸甘油酯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有效解决冰淇淋产品微生物含量易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黑木耳冰淇淋,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黑木耳多糖1~20%,辛癸酸甘油酯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1~1%,白砂糖5~25%,奶粉6~12% ,淀粉糖浆0.5~3%,黑木耳颗粒1~20%,余量水。
优选:黑木耳冰淇淋,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黑木耳多糖15%,辛癸酸甘油酯2%,羧甲基纤维素钠0.5%,白砂糖15%,奶粉8% ,淀粉糖浆1%,黑木耳颗粒10%,余量水。
一种黑木耳冰淇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化师范学院,未经通化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5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