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91321.4 | 申请日: | 2020-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5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祖梦静;刘乾;吴尧尧;李梁;陈嘉伟;宋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酷沃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0 | 分类号: | B60L53/60;B60L53/64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刘珊珊 |
地址: | 210012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方法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案将家用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建立关联,设置身份识别机制,使得新能源汽车的车载网联终端tbox能够识别所关联的家用充电桩,并在识别出家用充电桩后,采用智能模式进行充电。在智能模式下,tbox根据当前电池电量、当地电价信息、出行时间及预期充电量为用户计算出最佳的充电方案,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用户节省充电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法及计算机 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充电技术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十分关键,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充电技术主要包括直流充电、交流充电、换电技术、无线充电及太阳能板充电,其中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技术最为成熟,普及度最高。
交流充电一般指单相或三相交流电通过车内的充电机的整流、滤波、功率因数校正后,转换为合适电压的直流电,进而为动力电池充电的方式,属于慢充,主要应用于家用充电桩和部分公共充电桩,其特点是充电时间比较长,一般需充5-8个小时,最长可达30小时。此方式适用于车辆停运时间长的充电(多为夜间)。
直流充电是将电网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源,直接通过充电装置给动力电池充电的方式,一般电流在150-250A,属于快充,应用于大部分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及城际间高速服务区充电站。
而目前市场上所应用的充电模式,无论交流充电还是直流充电,都是插入充电枪后立即开始充电,用户无法设定预期充电量和充电停止时间,要想在充至某电量(未满状态)时停止,用户必须时刻盯着,否则快充会直至拔出充电枪或自动充至电量满才停止,而慢充在电池充满电后如果不断电,会出现放电-再充电-放电-再充电的过程,如果经常这样会使电池的蓄电功能快速衰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家用智能充电方案,可以在通过家用充电桩给新能源汽车充电时,根据当前电池电量、当地电价信息、出行时间及预期充电量为用户计算出最佳的充电方案,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用户节省充电成本。
本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法,包括步骤:
(1)将家用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建立关联,设置身份识别机制,使得新能源汽车的车载网联终端tbox能够识别所关联的家用充电桩;
(2)充电前,对充电桩进行识别,若不是家用充电桩,则插入充电枪后立即开始充电,直至电池充满或者充电枪被拔掉;若是家用充电桩,则车载网联终端tbox开启智能充电模式,执行以下步骤:
(2-1)实时检测车载电池剩余电量,根据当前车载电池剩余电量估算出按照充电桩输出电流恒流充电至预期充电量所需的时长a;根据用户设置的出行时间和当前时间计算出可用于充电的时长b;
(2-2)根据a和b生成充电策略:
若a>b或a=b,则插入充电枪时立刻开始充电,并在充电过程中实时检测车载电池电量,当充电枪被拔出或者车载电池电量达到预期充电量时,结束充电;
若a<b,则车载网联终端tbox连接互联网抓取当地电价信息,若未采用分时电价,则插入充电枪时立刻开始充电,直至车载电池电量达到预期充电量为止;若采用分时电价,则判断从当前时刻T起到时刻T+b这段时间内是否为单一电价,若是,则插入充电枪后立即开始充电,直至车载电池电量达到预期充电量为止;若不是,则以使车载电池电量达到预期充电量的充电成本最低为目的,构建充电成本计算模型,计算出最优充电方案,执行最优充电方案,并记录下最优充电方案执行时车载电池电量达到预期充电量的实际充电时间a*,用a*修正a的计算公式。
进一步的,若步骤(2)中车载网联终端tbox连接互联网获取当地电价信息失败,则直接开始充电,直至充电时长为a或充电枪被拔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酷沃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酷沃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13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