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7123.9 | 申请日: | 202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2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华国;胡孝明;汤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冈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胡甜甜 |
地址: | 438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普通 油茶 通过 体细胞 胚胎 发生 方式 获得 再生 植株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7月中旬普通油茶幼胚于4℃保存,消毒后切块接种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挑选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继代至分化培养基进行胚状体分化;将出现胚状体的外植体转入胚状体发育及植株再生培养基,进行胚状体发育和植株再生;将具有明显子叶的胚状体转至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最后将获得的完整植株驯化移栽至至营养钵内继续生长。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普通油茶能够在6个月内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为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细胞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树种的统称,也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茶油的维生素E含量比橄榄油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同时,油茶林是良好的生态林,油茶也是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的重要经济作物,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我国食用油消费量巨大,但目前自给率不足40%,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油安全。发展油茶产业,开发山地空间,不仅不会出现与粮食争地的问题,还能提高国土资源使用效率,使国家粮油安全得到保障。
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生产上对油茶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依靠传统育种手段已无法满足。截止目前,油茶组织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未建立以体细胞胚胎发生为基础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与油茶以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植株再生效率低有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成功的以幼胚为材料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普通油茶再生植株,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普通油茶能够在6个月内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为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普遍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普通油茶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7月中旬普通油茶幼胚,于4℃保存;
(2)将所述步骤(1)取得的普通油茶幼胚消毒并切块进行接种,每个幼胚切成3-5块后接种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此过程于所述普通油茶幼胚取回后3天内完成;
(3)将所述步骤(2)接种幼胚后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培养时间1个月;
(4)将所述步骤(3)中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继代至分化培养基进行胚状体分化,此过程中继代两次,培养时间2个月;
(5)将所述步骤(4)中出现胚状体的外植体转入胚状体发育及植株再生培养基,进行胚状体发育和植株再生,此过程中继代1次,培养时间2个月;
(6)将所述步骤(5)中具有明显子叶的胚状体转至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此过程培养时间为1个月;
(7)将所述步骤(6)中获得的完整植株驯化移栽至至营养钵内继续生长;
其中,所述步骤(3)~(7)的培养条件均为28℃、光照16小时/天、光照强度2000lux以上的恒温培养箱培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3)中,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含终浓度2.0mg/L2,4-D和1.0mg/LKT的MSB培养基,或为含终浓度5.0mg/LNAA和1.0mg/LKT的MSB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冈师范学院,未经黄冈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71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