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剎车连动与剎车力分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2735.2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7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曾全佑;邱昱翔;林苑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8/17 | 分类号: | B60T8/17;B60T8/26;B62L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尚欣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剎车连动 剎车力 分配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剎车连动与剎车力分配装置,包括:摆臂,所述摆臂的一侧具有一凸部,所述摆臂的另一侧具有一剎车比例控制滑动面,所述摆臂的一端连接有一出力传导件,所述摆臂上设有一长槽且长槽内侧具有相对的第一坡面及第二坡面;拉移组件及弹性组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剎车连动与剎车力分配装置,降低剎车系统组件劣化或调整不当所导致的剎车分配力曲线变异,提升剎车连动系统对周边条件变异的强健性与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剎车装置,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具有鼓式剎车的车辆的剎车连动与剎车力分配装置。
背景技术
两轮的自行车或电车等车辆进行紧急剎车时,必须先剎后轮再剎前轮,以稳定车身,避免单独剎前轮而发生车身倾倒的危险。市面上已有搭载前后剎车连动系统(CombinedBrake System;简称CBS)的电车上市或开发中,目标系当用户按压单一剎车把手时,可连动前轮与后轮剎车,藉以改善骑乘者因紧急减速而不慎单独操控前轮剎车所致的车身倾倒等问题。
然而,市面上的CBS大部分为前后轮剎车力比例固定的技术,其缺点已详述于本案发明人于中国申请第201610575724.8号的专利申请案当中,且本案发明人亦于该专利申请案当中揭露一种具有高变动剎车比例范围的剎车连动系统,让用户按压单一剎车把手时,能优先进行后轮剎车,且当剎车把手施力持续增加时,依剎车把手的入力值(入力为日文外来语,即输入的意思),连续而自动地改变前后剎车力的分配比例,以增加剎车效能、降低剎车距离及提升车身稳定性。
请参照第1图所示,其系剎车把手施力时,车辆的前轮剎车力与后轮剎车力的关系图。其中,曲线A为两轮车辆的理想剎车力分配曲线;亦即,剎车时,若前后轮的剎车力分配沿着该曲线A变化,则于各种路面条件下剎车,可使前后两轮同时死锁而得到最大减速度,并保持车身的稳定性。曲线B为上述具有高变动剎车比例范围的剎车连动系统新品的剎车力分配曲线,曲线C则为该具有高变动剎车比例范围的剎车连动系统,在剎车线劣化或者剎车来令片磨耗后的剎车力分配曲线;亦即,该具有高变动剎车比例范围的剎车连动系统虽具有上述多项优点,但可惜的是,当车辆的剎车系统发生磨耗等劣化状况或调整不当时,该具有高变动剎车比例范围的剎车连动系统的剎车力分配曲线变异性较大(从曲线B变成曲线C),故仍有加以改善之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剎车连动与剎车力分配装置,降低剎车系统组件劣化或调整不当所导致的剎车分配力曲线变异,提升剎车连动系统对周边条件变异的强健性与安全性。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剎车连动与剎车力分配装置,包括:
摆臂,所述摆臂的一侧具有一凸部,所述摆臂的另一侧具有一剎车比例控制滑动面,所述摆臂的一端连接有一出力传导件,所述摆臂上设有一长槽且长槽内侧具有相对的第一坡面及第二坡面;
拉移组件,所述拉移组件包括一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有入力传导件,所述拉杆的另一端设有一滚轮抵接所述剎车比例控制滑动面,所述长槽内设有销杆贯穿长槽设置且位于所述拉杆的二端之间,所述入力传导件受牵引时,所述销杆抵接长槽的第一坡面或第二坡面;
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用以使拉杆朝摆臂的一端压抵弹性组件时具有弹性阻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在剎车系统组件发生磨耗或失效等劣化状况或调整不当时,仍可限制该摆臂的旋转量,使其对应的剎车力分配曲线变异性较小,达到有效提升剎车连动系统对周边条件变异的强健性与安全性等功效。
作为改进,所述摆臂的两端之间设有滑槽,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一柱杆且柱杆设置在滑槽中,所述柱杆的一侧抵接有弹性件,所述拉杆朝摆臂的第二端压抵柱杆以压缩弹性件产生弹性阻力,如此,该弹性组件的构件简易而易于制造及组装,具有降低制造成本及提升组装便利性及效率等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27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