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7049.0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0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葛家琪;覃杰;马伯涛;张曼生;宋毛毛;管志忠;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A47F3/00;A47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晁璐松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轨 平行 布置 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上板(1)、连接于上板(1)底面的上轨道(3)、连接于上轨道(3)下方的上连接件(5)、平行放置于上板(1)正下方的下板(2)、连接于下板(2)顶面的下轨道(4)、以及连接于下轨道(4)和上连接件(5)间的下连接件(6);
所述上连接件(5)包含上连接板(51)、连接于上连接板(51)两端顶面的上连接槽(52)、以及连接于上连接板(51)两端底面的上支撑柱(54),所述上支撑柱(54)与上连接板(51)间连接有上垫板(53),上支撑柱(54)底端连接有上滚动装置(55);所述上连接槽(52)对应连接上轨道(3),上滚动装置(55)对应连接下板(2);
所述下连接件(6)包含下连接板(61)、连接于下连接板(61)两端底面的下连接槽(62)、以及连接于下连接板(61)两端顶面的下支撑柱(64),所述下支撑柱(64)与下连接板(61)间连接有下垫板(63),下支撑柱(64)顶端连接有下滚动装置(65);所述下连接槽(62)对应连接下轨道(4),下滚动装置(65)对应连接上板(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和下板(2)均为方形板,二者均水平设置,上板(1)和下板(2)的平整度误差不大于0.3%;上板(1)和下板(2)承受上部荷载向下受压时变形量不大于0.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轨道(3)和下轨道(4)均为直线形轨道,直线形轨道加工尺寸精度误差不大于0.3%;上轨道(3)至少设置有两条,上轨道(3)分别平行对称连接在上板(1)相对两边底面;所述下轨道(4)至少设置有两条,下轨道(4)分别平行对称连接在下板(2)相对的两边顶面,下轨道(4)与上轨道(3)呈菱形或平行四边形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槽(52)和下连接槽(62)均为方形件,二者长度小于对应的上连接板(51)或下连接板(61)的宽度,上连接槽(52)和下连接槽(62)尺寸加工精度误差不大于0.3%;所述上连接槽(52)和下连接槽(62)分别对应各自的上轨道(3)和下轨道(4)设置有工字形凹槽且滑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轨道(3)和下轨道(4)横截面为工字形,二者工字形顶面上均间隔设置有连接孔(7);上轨道(3)和下轨道(4)分别与上板(1)和下板(2)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51)和下连接板(61)均为条形板,二者的长度小于上板(1)的长度或宽度;上连接板(51)与下连接板(61)各自的长向中心可拆卸连接且二者呈X形布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柱(54)和下支撑柱(64)均为圆形柱状体,上支撑柱(54)和下支撑柱(64)均为一体制作或分段拼装而成;上支撑柱(54)和下支撑柱(64)直径小于各自对应上板(1)和下板(2)的宽度,上支撑柱(54)和下支撑柱(64)高度适应上板(1)和下板(2)间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板(53)和下垫板(63)均为圆形或方形垫板,上垫板(53)和下垫板(63)的厚度适应上板(1)和下板(2)间距离调整高度;上垫板(53)和下垫板(63)均各自对应上板(1)和下板(2)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滚动装置(55)和下滚动装置(65)均为万向滚轮,万向滚轮各自对应上支撑柱(54)和下支撑柱(64)可拆卸连接,万向滚轮与上板(1)或下板(2)活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所承载的物体尺寸,选定上板(1)和下板(2),其中下板(2)尺寸不小于上板(1)尺寸,上板(1)和下板(2)基于物体的重量选定制作材料;
步骤二、制作上板(1)和下板(2),并在上板(1)底面连接相互平行的上轨道(3),在下板(2)顶面连接相互平行的下轨道(4);
步骤三、将上连接槽(52)、上垫板(53)和上支撑柱(54)以及上滚动装置(55)对应连接在上连接板(51)上,进而制作上连接件(5),将下连接槽(62)、下垫板(63)和下支撑柱(64)以及下滚动装置(65)对应连接在下连接板(61)上,进而制作下连接件(6),最后将上连接件(5)和下连接件(6)呈X连接;
步骤四、将连接后的上连接件(5)和下连接件(6)分别对应上板(1)的上轨道(3)和下板(2)的下轨道(4)连接,检测其滑动连接的平顺度,若不符合则调整上轨道(3)及上连接槽(52)、下轨道(4)及下连接槽(62)、上滚动装置(55)或下滚动装置(65);
步骤五、将隔震装置平放上,将待放置物体放在上板(1)顶面,复测上板(1)和下板(2)的平整度和变形量,若不符合及时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704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预制混凝土框架柱及安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PMU装置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