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7486.2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6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鲁聪达;颜佳晴;周圣云;蔡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F9/06 | 分类号: | B66F9/06;B66F9/075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0 | 代理人: | 郭薇 |
地址: | 310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向 叉车 agv 装置 | ||
1.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单元、后轮转向驱动电机、减速器、主动转向模块、动力传动轴、侧面自动充电模块、以及叉车架体,所述驱动单元安装在叉车架体的板体中间位置处,所述叉车架体的后端靠近两侧边处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安装板,两个安装板与叉车架体配合呈U形设置,每个安装板上分别安装有主动转向模块,所述后轮转向驱动电机安装在叉车架体的板体上,后轮转向驱动电机的传动力通过减速器和动力传动轴联动连接于主动转向模块上,所述侧面自动充电模块安装在叉车架体内,所述叉车架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架和导电片,安装架固定在叉车架体的一侧侧壁上,导电片固定设置在安装架的外侧表面上,侧面自动充电模块包括有充电模块和蓄电池模块,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蓄电池模块的充电端,充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导电片,蓄电池模块用于对驱动单元和后轮转向驱动电机供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由直行驱动电机、驱动轮、减速齿轮固定板和减速齿轮组成,直行驱动电机、驱动轮和减速齿轮固定板分别安装于叉车架体的对应位置处,减速齿轮安装在减速齿轮固定板上,直行驱动电机通过减速齿轮带动驱动轮转动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行驱动电机、驱动轮、减速齿轮固定板和减速齿轮均设置有两个,驱动轮呈对称安装在叉车架体的中间位置处,每个驱动轮均通过对应的直行驱动电机、减速齿轮固定板和减速齿轮联动运行,两组配合的直行驱动电机、减速齿轮固定板和减速齿轮在叉车架体上呈角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架体上对应于驱动单元处设置有用于包裹驱动单元的驱动模块外壳,驱动模块外壳包裹在减速齿轮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架体的前端设置有防撞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转向模块包括锥形齿轮一组件、联动轴承、转向轮固定架和两个转向轮,两个转向轮分别转动安装在转向轮固定架的两端上,联动轴承竖直转动安装在安装板上,且联动轴承的上端固定连接锥形齿轮一组件,联动轴承的下端固定连接转向轮固定架的中间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轴包括主传动杆、次传动杆、锥齿轮二组件,主传动杆与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主传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锥形齿轮二组件,次传动杆设置有两根,两个安装板上分别转动安装一次传动杆,次传动杆的一端与对应的锥形齿轮二组件联动配合,次传动杆的另一端与对应的锥形齿轮一组件联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齿轮一组件和锥形齿轮二组件均为配套啮合的两个锥形齿轮;
锥形齿轮一组件的两个啮合的锥形齿轮,一锥形齿轮固定安装在联动轴承上,另一锥形齿轮固定安装在次传动杆上;
锥形齿轮二组件的两个啮合的锥形齿轮,一锥形齿轮固定安装在主传动杆上,另一锥形齿轮固定安装在次传动杆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全向叉车AGV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操作步骤包括横移操作、直行操作和转弯操作;
横移操作为当全向叉车AGV装置在进行横移操作时,驱动单元和主动转向模块能够先分别转动至90°,在横移时产生的横向误差和航向误差通过驱动单元中左右差速单元不同的速度来实现路径跟踪控制;
直行操作为当全向叉车AGV装置在直行时,主动转向模块(5)保持在0°,驱动单元自由转动,驱动单元依靠左右差速单元不同的速度实现转动,此时驱动单元的功能即为单舵轮机构,直行时的横向误差和航向误差通过驱动单元中左右差速单元不同的速度去调整整个驱动单元角度,从而使全向叉车AGV装置行驶至参考路径;
转弯操作为当全向叉车AGV装置在转弯时,驱动单元和主动转向模块根据路径曲率的不同,并跟踪当前横向误差和航向误差,实时调整两者的角度大小,使得实现全向叉车AGV装置的需求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748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耳绳长度的新型口罩
- 下一篇:一种城市内湖黑臭水体生态处理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