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共汽车用扶手及公共汽车车内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29865.5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8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中井文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B61D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共汽车 扶手 构造 | ||
本申请涉及公共汽车用扶手及公共汽车车内构造。所述公共汽车用扶手以从车宽方向观察呈“L”字形的方式设于公共汽车的车内,所述公共汽车用扶手在设置状态下具有:第一把持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把持部,从第一把持部的下部连续并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第三把持部,从第二把持部连续并向车辆上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把持部,从第三把持部连续并向车辆后方侧延伸。此外,所述公共汽车车内构造具备:所述公共汽车用扶手;以及座位,设于车内的后壁侧,供乘坐者以半站立姿势落座,所述公共汽车车内构造将第四把持部的一部分配置于座位的车宽方向外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汽车用扶手及公共汽车车内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以下构造:在轨道车辆的车内,在设于乘降口附近的角落的多目的空间沿水平方向配置有上段的支承管和下段的支承管(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30281)。在该构造中,下段的支承管配置于比上段的支承管靠车内侧。
在上述构造中,站立姿势或半站立姿势的成人乘坐者能抓住上段的支承管,站立姿势的儿童乘坐者和轮椅的乘坐者能抓住下段的支承管。就是说,在上述构造中,为了能应对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的不同,采用了预先上下分离地设置两根支承管(扶手)的构成。
然而,在公共汽车的车内,因座位的配置和车窗的配置等,设置扶手的空间受到制约。因此,例如有时扶手未被适当地配置于轮椅的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适当地应对搭乘于公共汽车的多种姿势的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的公共汽车用扶手及具备该公共汽车用扶手的公共汽车车内构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公共汽车用扶手以从车宽方向观察呈“L”字形的方式设于公共汽车的车内,所述公共汽车用扶手在设置状态下具有:第一把持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把持部,从所述第一把持部的下部连续并向车辆前后方向一方侧延伸;第三把持部,从所述第二把持部连续并向车辆上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把持部,从所述第三把持部连续并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一方侧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以从车宽方向观察呈“L”字形的方式设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公共汽车用扶手在设置状态下具有:第一把持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把持部,从第一把持部的下部连续并向车辆前后方向一方侧延伸;第三把持部,从第二把持部连续并向车辆上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把持部,从第三把持部连续并向车辆前后方向一方侧延伸。就是说,第二把持部配置于比第四把持部靠车辆下方侧。
因此,例如站立姿势的成人乘坐者和儿童乘坐者能把持第一把持部,半站立姿势的成人乘坐者和儿童乘坐者能把持第四把持部。并且,轮椅的乘坐者能把持第一把持部的下部、第二把持部或第三把持部。如此,能通过一根公共汽车用扶手适当地应对搭乘于公共汽车的多种姿势的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L”字形不是严格的“L”字形,也包括中途具有弯曲部、弯折部等的“L”字形或间断地形成的大致“L”字形。而且,本发明中的车辆上方向不是严格的上方向,也包括斜上方向等大致上方向。此外,本发明中“公共汽车”是指能与有无运费的支付无关地搭载多人并进行行驶的所有的合乘汽车,可例举出自动驾驶公共汽车等作为一个例子的所谓出行即服务(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车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公共汽车”中。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方案中,公共汽车用扶手具有将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四把持部直接地连结的第五把持部。
根据上述构成,公共汽车用扶手具有将第一把持部和第四把持部直接地连结的第五把持部。因此,例如站立姿势的成人乘坐者和儿童乘坐者还能把持第五把持部。此外,能由第一把持部的下部、第二把持部、第三把持部以及第五把持部形成封闭空间(环形),因此公共汽车用扶手的耐久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98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