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和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3868.6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42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凌云;王佳;姚美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5 | 代理人: | 洪波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内酯 化合物 代谢物 方法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和试剂盒,其中,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包括:将待测样品进行提取处理和净化处理,以便得到待测液;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联用系统(UHPLC‑Q‑Exactive‑Orbitrap质谱联用系统)进行检测,以便对所述大环内酯代谢物进行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该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联用系统进行检测,灵敏度和回收率及重现性高,可用于食品等物质中大环内酯类代谢物残留含量的准确测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领域,具体地,涉及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和试剂盒。
背景技术
大环内酯类是链霉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临床和动物的细菌感染。但是,滥用或不合理添加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例如:消化道症状,肝毒性,过敏,心脏毒性,心律不齐和尖锐湿疣。这些化合物很容易在动物体内积累。而且,容易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体内,会对消费者构成威胁。如今,食品中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目前,有报道首次在生活和工业废水中发现3种代谢物,其浓度高达20.1μg/L,可能间接污染农作物和食品。包括了N-去甲基罗霉素,N-去甲基克拉霉素,红霉素A肟。这3种代谢物因与母体药物结构相似,因此也有一些毒性和生态毒理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未开发出研究食品中这3种代谢物的残留测定方法。
虽然这3种新兴的代谢产物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药物浓度较低,但毒性显着。同时,再加上基质的复杂性,样品纯化方法和高灵敏度仪器分析方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方法来研究这3种化合物的可能的迁移残留,以有效控制食品中抗生素的迁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和回收率及重现性高,该方法尤其适用于3种新兴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红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的代谢产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将待测样品进行提取处理和净化处理,以便得到待测液;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联用系统(UHPLC-Q-Exactive-Orbitrap质谱联用系统)进行检测,以便对所述大环内酯类代谢物进行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
其中,本文所用术语“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是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化合物在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的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继而在体内生物转化成为有药理活性的代谢物或产生有毒的代谢物,例如,红霉素A肟、N-去甲基克拉霉素和N-去甲基罗红霉素这三种代谢物是红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三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联用系统进行检测,对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物均有良好的检测效果,灵敏度和回收率及重现性高,分析速度快,溶剂使用量少,成本低,操作简便,样品制备过程中使用的装置简单,尤其适用于食品等物质中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代谢物残留含量的准确测定。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待测样品为食品,例如牛奶等复杂基质样品。对于复杂基质的样品,发明人发现,通过提取处理和净化处理,利用吸附剂与基质中的杂质相互作用,吸附杂质从而达到除杂净化,能快速简单的去除复杂基质对于待测化合物检测的干扰,简化样品处理程序,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提取处理包括:将所述待测样品与提取剂混合,以便得到第一混合物;将所述第一混合物进行超声处理,以便得到第二混合物;将所述第二混合物进行离心处理,以便得到第一上清液。由此,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回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38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高效换热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用于临时作业的智能电气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