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坡积体上隧道异形护拱逆做进洞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5208.X | 申请日: | 2020-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4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章从旭;董俭召;刘永松;章儒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18;E21D11/14;E21D11/10;E02D17/20;E02D29/0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兆君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33 | 代理人: | 初向庆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坡积体上 隧道 异形 护拱逆做 进洞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坡积体上隧道异形护拱逆做进洞施工方法,将护拱分两前后两段先后施工,每段先施工上断面,后施工下断面;进洞开挖采用分段分次开挖、分段分次落底,尽量减少单次开挖量,确保在护拱及超前长管棚的支撑下进行隧道进洞开挖,保证了施工安全;护拱结构为异形,两侧拱脚高度不同,具体根据现场基岩标高,保证拱脚落在基岩上即可,大大减少了开挖量,降低了对坡积体的施工扰动,节省了边、仰坡防护的工程量,能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坡积体上隧道异形护拱逆做进洞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进洞施工是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之一,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隧道工程的施工周期、洞口段的结构安全。常规隧道一般采用2m长套拱配合超前长管棚的支护措施,按照台阶法或预留核心土法开挖进洞。
但当隧道洞口段位于松散堆积体、坡积体等不良地质,及浅埋、偏压明显,山体较陡、仰坡较高等不利地形条件下时,若采用常规进洞施工方法,洞口山体由于遇水、施工扰动等极易发生坍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坡积体、松散堆积体等不良地质、不利地形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一种隧道异形护拱逆做进洞施工方法,减少山体开挖量、不扰动坡积体稳定,从而降低安全风险,同时能减少材料投入,缩短施工周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坡积体上隧道异形护拱逆做进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建护拱四周山体按能够保持稳定的坡率进行刷坡,并对边、仰坡进行锚喷防护;
(2)按离山体远近,沿隧道纵向将护拱分两前后两段分别施工,前段护拱长2m,后段护拱长不少于6m;先施作前段护拱上断面,开挖时预留核心土,前段护拱上断面施作至拱部180°位置,两端设置临时混凝土基座;施作后段护拱上断面,左侧拱脚至基岩,右侧拱脚落至山体即可;
(3)在护拱内施作超前长管棚;
(4)前段护拱向下开挖,施作下断面,采用接长的方式将前段护拱落至设计标高;
(5)前段护拱施作完成后,暗洞开挖进洞;施工中先开挖上台阶,施作后段护拱右侧下断面及上台阶初期支护,一次开挖进尺控制在0.6~0.8m;
(5)上台阶支护完成,且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后,采用跳槽开挖方式开挖中台阶,所述跳槽开挖,是将中台阶分为左右两部分交错开挖,中台阶初期支护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上台阶初期支护两侧拱脚同时悬空;
(7)中台阶支护完成,且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后,采用跳槽开挖方式开挖下台阶,下台阶跳槽开挖也是分为左右两部分交错开挖,下台阶初期支护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中台阶初期支护两侧拱脚同时悬空;
(8)洞身全断面开挖完成后,及时施作仰拱;仰拱纵向长度12m,一次开挖进尺不大于3m;
(9)仰拱施作完成后,进行第一循环拱墙衬砌施工,进洞施工完成。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在于:
(1)本发明护拱结构为异形,两侧拱脚高度不同,具体根据现场基岩标高,保证拱脚落在基岩上即可,相比于常规方法的统一尺寸护拱结构,大大减少了开挖量,降低了对坡积体的施工扰动,节省了边、仰坡防护的工程量,同时还减少了材料、机械、人工的投入,能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
(2)本发明护拱结构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先施工上断面、后施工下断面;同时根据洞身的施工情况,分段分次开挖、分段分次落底,尽量减少单次开挖量,确保在护拱及超前长管棚的支撑下进行隧道进洞开挖,保证了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52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