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印制脊间隙波导的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48107.8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0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乐;冉桔庆;王卫民;冯文杰;施永荣;于会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8 | 分类号: | H01P1/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马敬;项京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印制 间隙 波导 滤波器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印制脊间隙波导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层113、介质基板114、空气层板115和金属平行板116;其中:介质基板114包括滤波器微带线结构117和蘑菇床阵列118,蘑菇床阵列118包括多个金属单元121,介质基板114位于接地层113和空气层板115之间;接地层113包括输入端口111和输出端口112,输入端口111通过穿过介质基板114的馈电导体与金属平行板116相连,输出端口112通过穿过介质基板114的馈电导体与金属平行板116相连;空气层板115为具有预设形状通孔的基板,空气层板115位于金属平行板116和介质基板114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毫米波射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印制脊间隙波导的滤波器。
背景技术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是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向更高频段的延伸,近年来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的主要原因包括:毫米波对应的频谱资源丰富且毫米波自身的传输特性良好。毫米波通信技术已经成为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需要。例如在2019年世界无限电通信大会对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系统新设立了1.13议题,在6GHz以上寻找可用频段,研究的频率范围为24.25-86GHz。面对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系统的新要求,急需研究设计与之相匹配毫米波器件。
滤波器作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对信号频率的分割和提取的功能,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整个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传统的微带滤波器通过输入端口直接连接介质基板上的微带线结构,再由微带线结构连接输出端口,使得电流在微带线中传输,实现滤波功能。但当对高频电磁波进行滤波时,微带线结构中的电流较高,即介质基板中的电流较高,而当介质基板中的电流较高时,会产生较高的传输损耗,使得传统的微带滤波器的插入损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印制脊间隙波导的滤波器,以减少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印制脊间隙波导的滤波器,包括:接地层113、介质基板114、空气层板115和平行金属板116;其中:
所述介质基板包括滤波器微带线结构117和蘑菇床阵列118,所述蘑菇床阵列118包括多个金属单元121,每个金属单元121包括一个金属贴片和位于金属贴片下方与金属贴片相连的金属通孔130,所述金属单元121包括的金属通孔130与所述接地层113相连,所述介质基板114位于所述接地层113和所述空气层板115之间;
所述接地层113包括输入端口111和输出端口112,所述输入端口111通过穿过所述介质基板114的馈电导体与平行金属板116相连,所述输出端口112通过穿过所述介质基板114的馈电导体与平行金属板116相连;
所述空气层板115为具有预设形状通孔的基板,所述空气层板115位于所述平行金属板116和所述介质基板114之间;
所述蘑菇床阵列118与所述平行金属板116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所述蘑菇床阵列118与所述平行金属板116之间的距离小于待过滤电磁波的四分之一波长。
可选的,所述蘑菇床阵列118位于所述滤波器微带线结构117的周围,所述蘑菇床阵列118包括的相邻的每两个金属单元121之间距离相同。
可选的,所述滤波器微带线结构117包括:同轴到脊线过渡线、开路耦合线和阶梯阻抗开路枝节,所述同轴到脊线过渡线与所述开路耦合线相连,所述开路耦合线与所述阶梯阻抗开路枝节相连。
可选的,所述同轴到脊线过渡线包括第一微带馈电线12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125,所述开路耦合线包括第一开路耦合线1261和第二开路耦合线1262,所述第一微带馈电线124与所述第一开路耦合线1261相连,所述第二微带馈电线125与所述第二开路耦合线1262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81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