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深海固定式功能舱的安装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49071.5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徐蒙;吴宪;赵远辉;郭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73/20 | 分类号: | B63B73/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深海 固定 功能 安装 辅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深海固定式功能舱的安装辅助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上部辅助模块和下部辅助模块,上部辅助模块通过若干根配重体撑杆安装于下部辅助模块上方,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环形托架,环形托架通过干根托架撑杆安装于上部辅助模块下方。本发明通过设置上部辅助模块和下部辅助模块,使固定式深水工作舱受到负浮力而下沉,且可以承受深水高压环境而不产生变形和压溃,配重体撑杆既可以起支撑作用,也具有一定安装弹性,针对不同的耐压壳在环形托架上设置不同的托板结构,满足各类耐压壳紧密限位的需求;所有液压顶推机构均与同一个蓄能器相连,可以实现快速同步控制,安装复位弹簧,避免环形托架对本发明脱离固定式深海功能舱的过程产生干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舱安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深海固定式功能舱的安装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固定式深水功能舱是运用于深度一千米以上的海水环境中,并搭载水下井口装置、防喷器、油水分离器等水下生产设备的耐压结构。固定式深水功能舱在使用时,外部为高压海水环境,内部为常压干式环境。固定式深水功能舱的主体结构有两点特性:其一是耐深海高压,在深海环境下保持结构的完整,不出现屈服、压溃;其二是隔绝外界海水与内部搭载设备,提供常压干式环境。为满足以上两点特性,固定式深水功能舱通常由两个球形耐压壳拼接而成,中部为柱状或藕节状,柱状结构或藕节状结构连接部辅以环肋进行加强。固定式深水功能舱的舱体最大可承受三千米水深产生的水压,舱体内部为空腔,用于安装生产设备。通过将常规的水下生产系统所采用的湿式井口装置、油水分离器等设备置于功能舱内,降低了上述设备在湿式环境下的设计及制造成本,具有显著的降本增效的作用。
为保持舱体内部处于干式环境,舱体空腔中充满了空气,在固定式功能舱整体安装下放的过程中,舱体所受的到重力要远小于海水浮力,舱体处于正浮力状态,需要在外部辅助工具的作用下提供沉到海底的负浮力。由于固定式深水功能舱为正在开发的前沿技术,目前没有能可靠地将固定式深水功能舱送往指定位置的辅助装置。采用捆绑配重物的方法使舱体下沉,缺乏对舱体的保护,且定位准确度不高,在固定式深水功能舱下潜的过程中容易受损。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深海固定式功能舱的安装辅助装置,能够使固定式深水功能舱获得下沉的负浮力,且耐压壳体在下沉过程中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当固定式深水功能舱水下定位完成后,本辅助装置与固定式深水功能舱脱离,实现重复利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深海固定式功能舱的安装辅助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上部辅助模块和下部辅助模块,上部辅助模块通过若干根配重体撑杆安装于下部辅助模块上方,环形托架通过若干根托架撑杆安装于上部辅助模块下方,环形托架由若干个形状相同的托架组件环向拼接形成;上部辅助模块的结构为:包括上配重体,上配重体为环形柱状结构,上配重体的内壁面为弧面结构,沿上配重体的内壁面下边缘设置上限位套,上限位套为薄壁筒体,上限位套的内壁面也为弧面结构,且上限位套的内壁面与上配重体的内壁面平滑过渡;下部辅助模块的结构为:包括下配重体,下配重体也为环形柱状结构,下配重体的内孔为柱状孔体,沿下配重体的内孔上部孔口设置下限位套,下限位套为与下配重体内孔直径相同的柱状薄壁筒体;托架组件的结构为:包括弧形的条状架身,条状架身的两端向下垂直弯折形成凸缘,凸缘的中部开设锁止孔,相邻条状架身的凸缘相互抵接,锁止机构穿过锁止孔,使条状架身围合形成环形的托架主体,条状架身的中部内侧设有托板,托板外侧的条状架身上设有合页结构;上配重体的下表面一处安装蓄能器,蓄能器通过若干根控制线分别与各锁止机构连接,沿上配重体的下表面周向均布若干个双锁扣组件,双锁扣组件位于上限位套的外侧,下配重体的上表面上设置若干个单锁扣组件,单锁扣组件位于下限位套的外侧,且与双锁扣组件外侧的上部锁扣位置相对应,配重体撑杆的一端与双锁扣组件配合,配重体撑杆的另一端与单锁扣组件配合,托架撑杆的一端与双锁扣组件配合,托架撑杆的另一端与合页结构配合。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90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