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0556.6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50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宋志平;段加全;李显;张连方;钱丁超;宫艳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19/10 | 分类号: | F02N19/10;F01P3/20;F01P3/02;F01P7/16;F01N3/20;F01P5/10;F01N3/04;F01N3/02;F01N5/02;B60H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液 预热 余热 回收 装置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及车辆。该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连接管路、加热管路和第一余热回收管路,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发动机水套,发动机水套内的冷却液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第二管路上设置有排气管水套,排气管水套内的冷却液用于对排气管进行冷却,连接管路用于连接第一管路的一端和第二管路的一端,加热管路连接于第一管路的另一端和第二管路的另一端,加热管路能够选择性地对其内的冷却液加热,第一余热回收管路分别连通于连接管路和加热管路,第一余热回收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连接于汽车暖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节油已经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为了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发动机的压缩比不断提高,增压技术成为主流。但是发动机燃烧产生的能量有1/3通过尾气排出,1/3通过冷却液散失。
发动机在冷启动阶段会经历一段暖机过程。燃油在发动机缸内燃烧产生热量,热量通过气缸和燃烧室壁面传递到冷却液,冷却液的温度由环境温度升高到90℃通常需要10分钟左右。冷却液温度过低会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缸内燃烧恶化,发动机散热损失增加,燃油消耗升高。大多燃油车都在排气管路上安装了三元催化器,用于净化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器的起燃温度是250℃,在三元催化器达到起燃温度之前,无法净化发动机尾气,大量排气污染物直接排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及车辆,能够在车辆启动时,对冷却液进行预热,且能够将冷却液的热量回收,以为乘员舱内提供暖风。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第一管路,其上设置有发动机水套,所述发动机水套内的冷却液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第二管路,其上设置有排气管水套,所述排气管水套内的冷却液用于对排气管进行冷却;
连接管路,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
加热管路,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所述加热管路能够选择性地对其内的冷却液加热;
第一余热回收管路,其分别连通于所述连接管路和所述加热管路,所述第一余热回收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于汽车暖风系统。
作为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的优选方案,
所述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加热管路中的冷却液能够流入所述第二管路内;
所述加热管路和所述第一余热回收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加热管路中的冷却液能够流入所述第一余热回收管路内。
作为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加热管路中的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启闭。
作为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加热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二管路中的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以控制所述第二加热器的启闭。
作为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余热回收管路,所述第二余热回收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所述第二余热回收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于所述汽车暖风系统。
作为一种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预热和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05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