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车用电动伸缩把手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6681.8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3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胡炜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10 | 分类号: | E05B85/10 |
代理公司: | 慈溪久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99 | 代理人: | 陈超;滕延庆 |
地址: | 31533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用电 伸缩 把手 | ||
一种新型车用电动伸缩把手,包括:把手主体、把手底座,把手主体安装在把手底座中;解锁装置,其活动设置在把手底座上,该解锁装置与把手主体传动连接并与汽车门锁连接;电动推出装置,其包括驱动装置、拉杆、推杆和翘杆;轨迹凸台,其固设在把手底座上,且具有电动开启轨迹面和机械开启轨迹面;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均设置在把手主体上,第一导向块与轨迹凸台的电动开启轨迹面形成可接触连接,第二导向块与轨迹凸台的机械开启轨迹面形成可接触连接。本发明通过轨迹凸台和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的配合实现导向功能,形成两个独立的运动轨迹,同时具有电动推出把手与机械推出把手两种操作方式,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车用电动伸缩把手。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汽车的汽车门拉手均是裸露外凸式设计,设计时一方面需要考虑汽车门拉手的造型需要与车身侧面相匹配,以保证有良好的外观,因此造成诸多局限;而另一方面,由于门外拉手整体外露,门外拉手内外侧很容易被污染,驾驶人员打开车门时很容易弄脏手。并且,门外拉手外凸,不仅破坏整车侧面外观,同时造成了一定的风阻,增加了汽车行驶阻力,增大了风噪。为此,许多厂商改进拉手结构,制造出了可伸缩的隐藏式拉手。
由于隐藏式拉手的位置要变化,且涉及到电动和机械的双路结构,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固定式拉手,零部件增多,结构要复杂许多。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现有的隐藏式拉手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例如:1、电动推出拉手与机械推出拉手两种操作方式共用同一运动轨迹,换言之,受限于现有设计缺陷,即电动部分和机械部分存在大量的联动效应,使得两种操作方式过程中内部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运动路径相同,而实际机械推出拉手的方式在需求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零部件参与运动,这就导致现有结构中机械推出拉手时的操作就显得过于麻烦,机械按压时手感过于沉重,尤其是水平推出的伸缩式把手中;2、目前的可伸缩的隐藏式拉手,由于开孔较多,导致把手气密性较差;3、目前可伸缩的隐藏式拉手由于零件数量较多,制造成本较高,产品可靠性较低且在结构的限制下,造成装配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车用电动伸缩把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车用电动伸缩把手,包括:
把手主体,其与车门外表面齐平设置,该把手主体至少具有缩回至车门内的隐藏状态、伸出至该车门外的电动式预展开状态、以及打开车门时的电动式解锁状态和机械式解锁状态,所述的把手主体上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把手底座,其安装在车门内,所述的把手主体安装在所述的把手底座中;
解锁装置,其活动设置在把手底座上,该解锁装置与所述的把手主体传动连接并与汽车门锁连接,所述的把手主体带动解锁装置运转并实现汽车门锁的解锁功能;还包括:
电动推出装置,其包括驱动装置、拉杆、推杆和翘杆;其中,所述的驱动装置与行车电路电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的把手主体;所述拉杆的一端与第二安装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的推杆可接触连接,所述推杆远离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的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的翘杆与所述的把手底座铰接,且所述的翘杆分别与所述的推杆和第一安装部传动连接;
轨迹凸台,其固设在所述的把手底座上,且具有电动开启轨迹面和机械开启轨迹面;
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均设置在所述的把手主体上,所述的第一导向块与所述轨迹凸台的电动开启轨迹面形成可接触连接,所述的第二导向块与所述轨迹凸台的机械开启轨迹面形成可接触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解锁装置中设有导向滑槽,所述拉杆的一端滑设在所述的导向滑槽中,所述的导向滑槽至少具有上锁位置、预展开位置和解锁位置,所述拉杆与导向滑槽连接的一端能够在上锁位置、预展开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
作为优选,所述的解锁装置中设有导向滑槽,所述的拉杆上设有轴销,所述的轴销穿设在所述的导向滑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66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