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显示模组的贴合方法及装置、显示模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8500.5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9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祺;任娜娜;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B05D1/00;B05D3/04;B05C13/02;B05C9/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之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6 | 代理人: | 吕战竹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显示 模组 贴合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显示模组的贴合方法及贴合装置、显示模组、电子设备,贴合方法包括:将所述第二面板贴合放置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第一表面上,且进行对位;沿所述第二面板的外周向在其侧面涂覆粘接胶,并使其固化,从而在所述第二面板的外周侧和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密封框胶,以将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通过所述密封框胶粘接固定;其中,所述密封框胶与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围成的间隙处于负压状态。本发明能够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和触控灵敏度,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显示模组的贴合方法及贴合装置、显示模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产品尤其是大尺寸的显示产品在教育和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显示产品的显示效果以及触控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在显示产品的制造中,需要将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或者玻璃盖板贴合,或者将触控面板与玻璃盖板贴合,行业常见的贴合工艺有两种:框贴和全贴合。框贴工艺是在玻璃盖板的一个表面上的四周粘贴泡棉,然后将显示面板放置于泡棉的另一侧上,实现显示面板与玻璃盖板的贴合,这种方式,玻璃盖板、泡棉、显示面板依次层叠设置,玻璃盖板与显示面板之间会形成空气间隙,当显示屏面板发出的光线经过不同折射系数的介质时,造成光线透过率较少,能量损失较多,且不可避免的会在间隙内产生水汽,导致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和清晰度效果较差;当为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贴合时,还会影响触控效果。而全贴合工艺是将折射率接近玻璃的液态光学胶水涂覆于玻璃盖板的整个表面,然后将显示面板贴合在胶水层上面,以通过液态光学胶水填充于上述空气间隙中,这种工艺虽然可以大幅减少光线损失、增加光线透过率,提升显示效果,但贴合过程中当挤压液态胶水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液态胶水溢于玻璃盖板四周,为保证显示效果,后续生产过程需要人力慢慢清除溢胶;且性能稳定的光学胶水价格昂贵,导致生产成本高、制程复杂且效率低。
基于上述问题,也有一些厂家使用框胶代替框贴中的泡棉,然而,这种方法在实施时,由于玻璃盖板上涂覆粘接胶(固化后称为框胶)时厚度不能很好地控制,特别是显示面板贴合过程中,必须要挤压玻璃盖板与显示面板,在挤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这些粘接胶流动,因此,成型后的框胶的厚度不均一,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导致触控信号不稳定,降低了触控功能的灵敏度和用户体验感;且在挤压过程中,粘接胶的流动很难得到控制,会发生溢胶、缺胶等问题,需要增加后续繁重的清胶、补交工序,甚至有时候粘接胶还会进入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导致整个显示模组报废,降低整个显示模组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显示模组的贴合方法及贴合装置、显示模组、电子设备,以解决框贴、全贴合以及框胶造成显示模组成型中和成型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显示模组的贴合方法,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面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面板的投影的边界内;所述贴合方法包括:
定位步骤:将所述第二面板贴合放置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第一表面上,且进行对位;
涂胶步骤:沿所述第二面板的外周向在其侧面涂覆粘接胶,并使其固化,从而在所述第二面板的外周侧和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密封框胶,以将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通过所述密封框胶粘接固定;其中,所述密封框胶与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围成的间隙处于负压状态。
可选地,所述涂胶步骤包括:
环绕部形成步骤:沿所述第二面板的外周向在其侧面涂覆粘接胶,并使其固化,从而在所述第二面板的外周侧和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环绕部,以将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通过所述密封框胶粘接固定;其中,所述环绕部上形成有抽气口,以使所述环绕部的内部与外部通过所述抽气口连通;
抽真空步骤:通过所述抽气口对所述环绕部的内部抽真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85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