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横梁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7608.9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9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廷伦;曾婷;瞿元;郑志军;张永亮;张元瑞;秦玉林;柯俊;汪高飞;郑航;李德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005 | 分类号: | B60N2/005;B60N2/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唐述灿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横梁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横梁和车辆,属于车辆座椅技术领域。该车辆座椅横梁包括横梁壳体和内填充加强结构,横梁壳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一上顶壁、第一支撑壁、下顶壁、第二支撑壁、第二上顶壁和第二侧壁;横梁壳体还具有向下开口的长槽,长槽包括向下开口的第一内凹槽和第二内凹槽;内填充加强结构包括钢管和两个支撑台体;钢管沿横梁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填充泡沫铝结构,两个支撑台体分别位于所述横梁壳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且两个支撑台体材料均为泡沫铝。本申请解决了普通的车辆座椅横梁抗压及防撞强度低的问题,本申请用于车辆座椅横梁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横梁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车辆座椅除了要求有更高的舒适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求座椅不仅能承载人体,还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并且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使乘员的伤害减轻到最低。而作为车辆座椅核心零件之一的座椅横梁,其如果具有更高的抗弯强度和减震性能的话会使座椅更加舒适和安全。
并且随着碰撞法规的不断改进,中国预计从2021年起,开始对车辆要求侧柱碰工况的检测,由于侧柱碰工况的碰撞位置大多在车辆前座椅的前、后横梁之间,因此,侧柱碰工况对车辆座椅横梁的要求有了本质的提升,要求车辆座椅横梁中部不能折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座椅横梁一般采用空腔结构,因而可承受的下压力范围较小,并且座椅横梁的抗弯强度无法满足侧柱碰工况对于座椅横梁的要求,当车辆座椅所承受的下压力过大时或侧柱碰工况时受到的碰撞力过大时,车辆座椅横梁会发生变形和损坏,并且也会影响与其连接的零件,导致它们损坏或变形。而底座横梁和与其连接的零件的损坏或变形,可能会影响座椅的前后调节,并且它们变形后也易产生异响。在更坏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伤及乘员。
为满足侧柱碰工况的要求,相关技术中是在车辆座椅横梁内部贴合高强度板,不仅增加车辆座椅横梁的重量,还对车辆座椅横梁的Z向截面有要求。
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座椅横梁采用空腔结构的抗压及防撞强度不够大,容易发生变形和损坏,乘员的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并且相关技术中在座椅横梁内部贴合高强度板会增加座椅横梁的整体重量,以及对于车辆座椅横梁的Z向截面有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横梁,以提高座椅底部横梁的抗压及防撞强度。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横梁,所述车辆座椅横梁包括:横梁壳体和内填充加强结构;
所述横梁壳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一上顶壁、第一支撑壁、下顶壁、第二支撑壁、第二上顶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横梁壳体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的向下开口的长槽,所述下顶壁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长槽包括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上顶壁和所述第一支撑壁之间形成的向下开口的第一内凹槽,以及在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上顶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之间形成的向下开口的第二内凹槽;
所述内填充加强结构填充在所述长槽内且与所述横梁壳体相抵接,所述内填充加强结构包括泡沫铝材料。
可选地,所述内填充加强结构还包括沿所述横梁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钢管,所述钢管中填充有泡沫铝材料。
可选地,所述钢管的两个侧外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抵接,所述钢管的顶壁与所述下顶壁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内填充加强结构还包括内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钢管中,且所述内管和所述钢管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内管中以及所述内管和所述钢管之间均填充有泡沫铝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76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