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诱导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3835.2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4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刚;梅家林;焦方通;王首硕;傅金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608 | 分类号: | E01F9/608;E01F9/615;E01F9/619;E01F9/669;E01F15/14;E01F9/553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公路 避险 车道 诱导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诱导系统,包括四级标志诱导系统与四层线形诱导系统,四级标志诱导系统包括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一、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二、弯道警告标志、避险车道警告标志、门架式避险车道引导标志以及避险车道确认标志,四层线形诱导系统包括警示型线形诱导标、圆形座式轮廓标、突起路标、矩形轮廓标、柔性警示柱与防撞桶。四级标志诱导系统提供完善的寻路信息,实现将失控车辆诱导至避险车道制动坡床的目标,显著降低大货车驾驶人错过避险车道的概率;四层线形诱导系统实现对避险车道路段及相邻主线障碍物的轮廓诱导、平纵横的线形诱导,降低了碰撞前车及障碍物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诱导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方面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一直都是大型货车频繁发生刹车失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集中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成为增加高速公路的安全性的有效且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现有避险车道的交通标志缺乏统一成熟的设置规范,尤其是避险车道前500m的主线区域内缺乏对避险车道标志的细致化设置,普遍存在标准化低、诱导性弱、警示性低等问题。近年来,失控的大型货车因错过避险车道,与前车碰撞或冲出护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夜间和不良天气下,避险车道交通标志对驾驶员警示诱导效果不足,驾驶员在弱视觉参照系下难以及时发现避险车道,容易造成失控车辆错过避险车道,避险车道形同虚设,尤其对大货车驾驶员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诱导系统,具备诱导性强、反光效果佳、警示效果好等优势,增强对避险车道的警示、诱导的功效,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诱导系统,包括四级标志诱导系统与四层线形诱导系统,四级标志诱导系统包括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一、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二、弯道警告标志、避险车道警告标志、门架式避险车道引导标志以及避险车道确认标志,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一设于离避险车道1000m处,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二设于离避险车道500m处,弯道警告标志设于弯道起点处,且设于行车方向左侧,避险车道警告标志设于离鼻端200~250m外,且设于行车方向右侧,门架式避险车道引导标志设于避险车道渐变段结束点,避险车道确认标志设于鼻端,四层线形诱导系统包括警示型线形诱导标、圆形座式轮廓标、突起路标、矩形轮廓标、柔性警示柱与防撞桶,警示型线形诱导标设于主线护栏与制动坡床护栏前半段护栏两侧,圆形座式轮廓标设于主线护栏与制动坡床护栏后半段护栏上,突起路标设于主线和制动车道边缘线外侧,矩形轮廓标设于制动坡床护栏侧壁,柔性警示柱设于避险车道中间前30m处,且设于鼻端导流线上,防撞桶设于鼻端处。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一与避险车道预告标志二采用高位单悬臂标志,弯道警告标志与避险车道警告标志采用路侧低位单柱式标志,门架式避险车道引导标志采用高位门架式标志,避险车道确认标志采用鼻端低位单柱式标志。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警示型线形诱导标采用大尺度低频高位信息,圆形座式轮廓标与矩形轮廓标采用中尺度高频中位信息,突起路标采用小尺度高频低位信息,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弯道警告标志与避险车道警告标志上均设有小型四角黄闪灯警示系统,且避险车道警告标志的下方还标有“避险车道”字样,小型四角黄闪灯警示系统包括矩形白色铝合金板,矩形白色铝合金板的顶部上设有矩形太阳能电池板,矩形白色铝合金板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黄闪灯。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避险车道确认标志上设有双黄闪灯警示系统,双黄闪灯警示系统包括矩形太阳能电池板与2个双黄灯。
根据上述方案,还包括设于渐变段结束点处的主线门架式标志,主线门架式标志上设有门架式避险车道引导标志与警示下一避险车道标牌,主线门架式标志的支撑竖杆在迎车方向用铝板包裹成平面,且铝板表面装设有30~40cm宽的黄黑相间反光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38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